阮經貴算是南越政權倒塌前第一批投誠的帶路黨,因此他和他的家人在戰後所得到的待遇也是南越的遺老遺少們難以企及。◎,阮經貴到了勝利港之後,很快就被施耐德要到了商務部做事,而當時執委會的打算,就是要把他收服之後派回南越地區做事,以便能夠充分利用他的土著身份優勢。而他弟弟阮經文也同樣得到了重用,被吸納進了警察司,以他曾經當過軍官的資歷,只要保持對執委會的忠誠,得到提拔重用基本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阮經貴進入商務部之後,除了擔任施耐德的私人助理之外,也開始逐步地接手一些與安南相關的貿易事務。作為目前與海漢間的貿易量僅次於大明,在移民輸入方面甚至與大明平起平坐的主要貿易伙伴,海漢對於安南的重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在商務部裡有專設的安南事務處,負責處理海漢與安南之間的日常貿易。
與海漢在大明所採取的貿易策略有所不同,商務部門並不是透過走私的方式來開啟安南的貿易大門,而是一開始就跟安南的統治階級達成了貿易協議,以公開的方式向安南輸入工業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安南當時正陷入戰爭泥坑的狀況,大量的勞動力被迫徵發去前線為戰爭服務,甚至連食鹽都需要從海漢大規模地進口。如今安南內戰雖然已經宣告結束,但這兩年來質優價廉的海漢精鹽已經佔據了原北越地區的主要市場,雙方的每一次貿易協議修訂,也都還是會將食鹽作為主要的商品列入到協議當中去。
伴隨著食鹽一起進入安南的,還有其他為數眾多的工業產品,如玻璃器、香皂、火柴、鐵製農具等等。不僅如此,就連廉價的農業產品,也被商務部門想方設法地折騰出了名堂,以高價賣到安南。比如今年才開始出產的棕櫚油,由於產量較少,商務部門便打出了“皇家食用油“的招牌噱頭,向安南的貴族們進行推銷。這種據說只有純正海漢人才有資格享用的高階食用油在安南國內一經推出便獲得熱銷,每噸棕櫚油的價格是商務部門在廣州試銷時的整整三倍之多。
不過這也難怪,海漢這個名號在安南的權威性可比在大明強多了,畢竟是能夠改變安南內戰局面的強者,不管是普通民眾還是社會高層,都樂於模仿海漢式的生活方式。至於價錢,這種定位明確的商品本來就不會賣給窮人,其銷售物件在購買時也不會過多地考慮價格問題,他們早就在過往的兩年裡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只要海漢人說是好東西,那肯定不會差。
而提出這個銷售方案的人,正是加入商務部不久的阮經貴。雖然當時的南越朝廷並沒有與海漢建立起官方的貿易關係,但將海漢商品從勝利港源源不斷運往南越販賣的大明海商卻是從未斷絕過,因此南越當時的風氣其實也有類似的地方,有時候甚至因為貨源緊缺,同樣的商品在南越的緊俏程度還大大地超過了北方。南越的權貴雖然在朝堂上都對海漢參與安南內戰義憤填膺,但幾乎每個人家中都有收藏海漢出產的高階玻璃文具。正是出於對安南國內狀況的瞭解,阮經貴才提出了這樣的銷售方式。
靠著概念炒作來提升逼格,進而拉動產品價格上升,這種商業操作模式在另一個時空中自然不是什麼新鮮事,市面上所謂的直銷企業都是用的這個套路。但在這個時代,阮經貴能夠無師自通地想出來這套銷售策略,卻也足見他的確在商業方面有些過人的天賦。施耐德在確認了這件事之後,便將對越商貿策略的籌劃工作交給了阮經貴來跟進。
阮經貴倒也真沒有辜負施耐德的信任,很快便照著這個路數,又理出了其他農業品的炒作方案。在商務部門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之後,上半年出口到安南的農業品比預計的收入增加了兩倍有餘。這可不是路邊的雜貨鋪子多賣少賣幾瓶油幾斤醋的概念,農業品銷售策略調整所帶來的效益增長足以讓海軍在年內再添兩艘大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