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陸地區廣東境內的甘蔗種植環境,亞龍灣其實並非理想的種植地,按照農業部的估算,這裡的甘蔗田產量頂多就在每畝三噸上下,大約為廣東蔗田的三分之二左右。(.)這並不是僅僅是甘蔗品種差異造成的產量不同,主要還是由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即便是在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海南與大陸地區的甘蔗畝產量也存在著類似的差異。
但對於考察團來說,每畝六千斤上下的產量已經足以讓他們興奮了,因為在這個時期,兩廣地區甘蔗產地的畝產量其實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水平,最好的地方也就是七千斤左右的畝產量了。
按施耐德所說,這裡有上千畝的甘蔗田,股東代表們很容易就可以估算出年內大概能收穫六百萬斤左右的甘蔗,按照兩廣地區製糖業的一般榨糖水平來推算,製出三四十萬斤蔗糖應該是比較穩妥的數字。而這還僅僅只是海漢人對蔗糖業第一年的試水之作而已,如果不出意外,海漢人在獲得第一年的豐收之後肯定還會進一步加大甘蔗種植面積,將糖業當作崖州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來進行發展。
明代的時候,中國出產的紅糖、白糖、冰糖等糖類商品已經大量出口到日本、東南亞乃至西方國家。《天工開物》、《閩書南產志》、《物理小識》、《廣陽雜記》、《興化府志》等著作中都記載有熬煉白糖的方法,可見當時中國製糖業的興盛。由於當時的技術傳播手段所限,白砂糖是類似絲織品、瓷器這樣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一直受到西方商人的青睞。據史料記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崇禎十年時造訪廣州,在當地購買的物資當中,就有白糖擔,冰糖500擔。
以考察團連日來的所見所聞,股東代表們不難推測海漢人的意圖就是要把大陸地區的蔗糖出口生意搶一部分過來。雖然本地的種植規模還遠遠不能與大陸地區相比,但股東代表們相信海漢人敢打這主意必然就是有了某些能夠控制成本的辦法海漢商品的最大競爭優勢就莫過於成本,勝利港所出售的商品,其價格永遠都比同行的競爭對手們要低幾分。雖然這裡的甘蔗種植業才剛剛起步不到一年,但大夥兒似乎都能夠預見到本地製糖業的光明未來,在這個階段就透過投資來介入這個行業,無疑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由於股東代表們的熱切表現,施耐德不得不延長了在甘蔗種植基地的參觀時間,以至於天色都已經開始擦黑了,股東代表們才在催促聲之下登船回港。
四月七日,考察團迎來了他們此次勝利港之旅的最後一個大型考察專案位於生離港以西兩河交匯處的三亞內河港開發區。這個內河港緊貼著出海口,但由於出海航道較為狹窄,港灣內幾乎不太會受到海面上風浪的影響,可以說是一處絕佳的避風港。而執委會在規劃之初,就將這裡劃為了未來三亞主城區的商貿港,並且會作為興建主城區的首批基建工程來進行開發。
三亞內河港的專案其實並不在“瓊聯發”的專案清單上,之所以安排考察團來這裡進行考察,執委會是希望能讓這些富商們瞭解本地的規劃狀況,從而對三亞地區未來的發展前景擁有更多的信心。
考察團乘船從勝利港出發之後,先後繞過榆林半島和鹿回頭半島,便抵達了內河港的入海口航道。這裡的航道比進入勝利港的航道窄了一半多,最窄處僅有四五十丈寬。兩艘雙體帆船都將船帆降下了一半,一前一後緩緩駛入這段狹窄航道。
王湯姆這兩天都跟著船隊出行,一方面負責船隊指揮和安全護衛,另一方面他也要對周邊的環境狀況進行一些簡單講解。這時候王湯姆就拿著一個手持擴音器,向股東代表們說道:“各位請看右舷,我們會在這邊的山坡上修築炮臺式的防禦工事,對進入港灣的航道進行護衛。今後停泊在這個港灣中的船隻,也無需擔心會遭受到外來的攻擊。”
駛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