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安聞言恍然大悟,心道自己怎麼把這一茬給忘了。這樣的規制其實並不新鮮,德王一脈作為分封到地方上的藩王,也同樣要遵守類似的規矩,王府建築、出入儀仗、甚至連個人著裝,都有相應的標準,不可隨意逾矩。
而朝鮮作為藩國,遵循這樣的標準也是理所當然。從江華島行宮的建築規模來看,他們倒是很守規矩,並沒有因為天高皇帝遠就將這些禁忌拋諸腦後。只是朝鮮人不甘寂寞,嘗試在屋頂的設計上動手腳,所以才會有了這些外形不太協調的建築。
逛完建築規模不算太大的行宮,一行人接著去了位於江華島東岸的軍事要塞甲串墩,這裡也島上為數不多的軍事設施之一。
金尚久很熱情地對訪客們介紹這裡的歷史沿革:“此地是江華島的關門,同時也是守衛漢江口的要塞,已經沿用數百年……據史料記載,四百年前與蒙古國開戰期間,這裡便曾是前沿陣地!”
不過當年在江華島修築甲串墩要塞,跟蒙古人作戰的可並非此時的朝鮮國,而是已經被其推翻的高麗王朝。只是石成武等人即便知道這段歷史,也不會當面戳破金尚久,任他繼續吹噓本朝的文治武功。
但如果站在專業的角度來看,使團中的幾名年輕軍官大概都會給這處要塞一個不及格的評價。
所謂的甲串墩要塞,不過是在島岸附近的高地上,用磚石砌了一圈矮牆,設定了數個炮位,讓守軍能利用火炮封鎖江華島與陸地之間的狹窄水道。
這種防禦工事用來應付倭寇之類的民間武裝或許問題不大,可一旦對手採取登陸圍攻的方案,那這四面透風的炮臺大概只能守個寂寞了。更別說海漢這種擁有強大火力的艦隊,即便在海上與這要塞對轟也毫不吃虧。從實戰的角度出發,這個要塞的象徵意義要遠遠大過了實際的軍事價值。
朱子安則是一眼就注意到了部署在此的數門岸防炮,炮管前細後粗,後端直徑約莫有一尺,炮身長有八尺,裝在一個可以活動的炮架上,炮口正對著護牆上的垛口。在他的印象中,如此之大的火炮,以前在濟南城的城牆上似乎也不多見。
朱子安不聲不響地踱步到火炮面前,探頭一看,果然在炮身上看到了“海漢國田獨兵工廠製造”的鏨刻字樣,後面還有一串他看不懂的海漢數字,想來應該是這門火炮的編號了。很顯然這並不是朝鮮國自行製造出來的武器,而是透過某些途徑從海漢得來。
金尚久還在繼續介紹:“……要塞裝備六大十二小,共計十八門火炮,都是從貴國採購。操作這些炮的炮手,全部送到舟山接受了半年訓練,個個都有一身可靠的本事!”
王安國笑道:“金大人,如今貴國周邊海疆安靖,哪還會有海上來犯之敵,依我看這些火炮,理應部署到北方邊境才是。”
朝鮮與北方的滿清已是幾十年的宿敵,在此期間朝鮮幾度險些亡國,若不是海漢出手相助,如今早就沒了朝鮮國的存在。滿清雖然已經向海漢投降認栽,但其領地仍與朝鮮接壤,理論上仍有風險存在,王安國的建議也有道理。
金尚久卻臉上微微變色,壓低了聲音應道:“這漢江口……還是得好好守住才行,說不得什麼時候會出狀況。”
王安國一愣,旋即明白了金尚久的弦外之音。這修築在漢江口的炮臺可不僅僅只是用來展示兩國的軍事合作成果而已,而是的確擔負著一定的軍事職能。但其防禦的物件可能不是倭寇或者滿清,而是北邊的同胞。
在朝鮮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不管是日本倭寇還是滿清鐵騎,這些遠比朝鮮強大的對手哪怕將其逼到了滅國的邊緣,最終都並未掀翻當時的統治者。而真正讓朝鮮的歷代統治者心驚膽戰的危機,卻是屢見不鮮的宮廷政變。僅在這江華島上,就至少囚禁過兩任被推翻後流放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