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法令規定,每年的國慶日,全國都會放假一天。官方和民間也都在這天舉辦各式各樣的慶典活動,紀念海漢國的誕生。
而逢五小慶,逢十大慶,這也是穿越眾在決定建國時就提前定下的規矩。在這種五年、十年一次的時候,在三亞舉行盛大的國慶遊行和閱兵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今年時逢穿越行動三十週年,又正是處於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按道理自然是要大大地慶祝一番。
1637年十週年慶典時,正值海漢對外軍事行動最為密集的時期,但當時仍在三亞舉行了以閱兵式為主的慶祝活動。
年初海漢發動徵西行動,調集了全國精銳部隊,兵發呂宋,一舉攻下了西班牙人控制的馬尼拉灣,是為當年的國慶獻禮。
戰後返回三亞的一部分參戰部隊,便以凱旋之師的身份參加了國慶閱兵活動。閱兵結束之後,受閱部隊隨即便出兵北上,遠赴朝鮮半島,協助朝鮮抵抗滿清入侵。
這兩場大仗都是在海外進行,海漢精銳盡出,投入十分巨大。在1637那一年當中,海漢有近半的時間是處於戰爭狀態,全國上下也都是在圍繞著戰事運轉,所有的生產活動都將戰備物資作為了優先選項。
到1647年二十週年慶典時,國際局勢便輕鬆多了。海漢已經控制住了周邊熱點地區,無需再透過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這一年在三亞舉行的慶祝儀式也更為從容,不用再像十年前那樣倉促,讓部隊參加完閱兵式就立刻啟程遠征。
又是十年過去,海漢今時今日的局面,與十年前,二十年前,又有了明顯的差別。
最為顯著的一點,便是隨著國土疆域的不斷增大,為了穩固統治,海漢的行政中心也到了需要北遷的時候。
當然了,海漢並不會效彷明朝,遷都到環境不佳、資源稀缺的北京,而是選定了華東地區距離海岸線非常近的杭州。
關於遷都一事,執委會是早就已經達成了共識,倒也不存在什麼爭議。不過遷都行動的程序十分複雜,仍有許多具體的問題需要慢慢解決。
比如這三十週年慶典一事,寧崎所提出的舉辦地點問題,就必須得早些決定下來,各方面才能有足夠的時間組織籌備工作。
顏楚傑率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勝利港、勝利大道、勝利廣場,基本上每一次大型慶典活動都是在三亞本地舉辦,杭州那邊新城區還沒建成,哪有這麼大的地方辦活動……我看今年還是照以往的規矩來,等三十五週年的慶典活動,再在杭州舉辦不遲。”
顧凱也附和道:“三亞的活動場地、方案都是現成的,還有大量有經驗豐富的組織人員,真要去杭州辦,很多事情都得重起爐灶才行。我贊成老顏的意見,還是在本地辦。”
寧崎解釋道:“在本地辦當然是有很多優勢,不過石迪文前些天提了個方案,把三十週年的慶典活動放到杭州,邀請我們到那邊觀禮,由東海大區承擔相關的活動經費,你們覺得如何。”
“承擔經費?那倒是可以考慮考慮啊!”顏楚傑很現實地立刻變了腔調:“慶典活動的花銷可不是小數目,財政上能省一點也是好事。你說對吧,老陶?”
陶東來卻沒有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將話頭拋給了主管財政的施耐德:“老施怎麼看?”
施耐德慢騰騰地說道:“按照之前做的預算方案,三亞的慶典活動大概需要投入兩百萬上下的經費,有一部分前期工作已經在進行中了。”
“要換地方辦的話,估計中間會損失一成左右的前期費用。另外慶典活動所需的物資和人員要從三亞送往杭州,也會導致預算增加。”
“杭州那邊要替國庫省錢當然是好事,但我必須提醒各位,杭州那邊跟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