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出身高官家庭的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從小就很清楚《海漢時報》的頭版意味著什麼。一般只有涉及重大時事和國策導向的文章,才會出現在那個有限的版面上,而他們的名字登上頭版,這也就意味著個人仕途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使團出訪朝日兩國期間所達成的各種協議,為海漢所爭取到的所有利益,都將記錄在他們的履歷中,成為日後升遷的政治資本。
當然了,這些年輕人也很清楚這份成就並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父輩的關照。以使團名義出訪,本是石迪文為石成武和王安國量身打造的任務,不過陶弘方等人適逢其會,石迪文也樂得送個順水人情給他們的父輩,讓他們也參與到這項任務中。
而使團的相關報道能出現在時報頭版,應該也是勝利堡對此所作出的回應之一。畢竟海漢當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已為數不少,每年以各種名義出使各國的使團沒有十個也有八個,但事蹟能上時報頭版的著實不多。考慮到當下還尚未完成出使任務,很可能還會有後續的連續報道出現在時報上,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朱子安對於夥伴們的心態倒是能夠感同身受,他以大明藩王子弟的身份來到海漢發展,其實何嘗不是另一種特殊形式的出使活動?只是他以個人名義來到海漢,他無法指望縮在京畿地區苟延殘喘的大明政權能像海漢對待這些年輕官員一樣,給身在國外的自己提供支援。
但這一路行來的確收穫頗多,他知道自己當初若是選擇了在濟南躺平做個地主,那絕對不會有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經歷。今後不管是回到大明治下地區,還是留在海漢發展,這些經歷都將成為寶貴的財富。
由於路途遙遠,送到佐世保基地的《海漢時報》也僅有寥寥幾份,其中兩份送到了使團這邊,朱子安不得不先等其他人看過之後才有機會細讀上面的內容。
朱子安很清楚使團的榮譽並不屬於自己,所以他草草看完有關使團的這篇報道之後,便很快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其他新聞上。他想看的倒未必是海漢國內的新聞,而是試圖從中找到與大明,與德王府相關的資訊。
這一期的時報倒是沒有讓朱子安失望,他很快在頭版上就找到了一篇與山東地區相關的報道——海漢北方大區長官陳一鑫近日親臨萊州府南部的膠州灣,出席當地港口的一期工程奠基儀式。
據朱子安所知,當地在萬曆年間便由官方組織修建了港口,被稱作青島口,不過開發規模肯定沒法跟海漢治下地區那些動輒幾十上百個泊位的大港口相比。
至於海漢為何會看上這個地方,熟悉山東地理的朱子安倒是大致能猜到幾分。在當年濟南城被清軍攻克之後,整個山東就亂作了一鍋粥,而當時海漢便以抵禦清軍、拯救難民的名義從登州出兵,迅速控制了自西向東進入膠東半島的各條交通要道。
而後海漢便以此為契機,逐步隔絕了大明對膠東半島的管控,吞併了登萊兩州的絕大部分地區。當時大明內憂外患不斷,又遇上連年天災,根本就無力阻止海漢的行動,更無餘力將這些地區從海漢手中奪回,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膠東半島如同遼東一樣,被海漢逐步蠶食殆盡。
不過控制了膠東半島後的海漢仍然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海漢駐軍和海運都集中在經營多年的登州府福山縣,對於膠東半島南部地區的控制主要還得透過陸路來實現,在南部地區啟用新的港口,透過海運來實現兵力和物資的快速投送,便已成為了當務之急。而自然條件優越的青島口,便毫不意外地被海漢徵用了。
此後的數年中,海漢北方大區的精力主要放在遼東方向,山東這邊的局勢相對還算太平,青島口的港口設施也將就著能用。不過去年大明和滿清都相繼降了,陳一鑫便決意要對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