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對一個域外國家實施間接控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而對於不斷向外擴張勢力範圍的海漢來說,卻是必須要花大力氣去研究的重點專案。而國力相對較弱,在過去幾百年裡已經習慣依附於強者羽翼之下的朝鮮國,就正好是一個條件極為合適的實驗物件。
透過貿易、文化、軍事等手段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是海漢最為擅長的處理方式。在與朝鮮建交這兩年多時間裡,海漢已將這幾種手段輪番使出,截止目前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
海漢所需的資源、市場、人力,如今朝鮮國都是雙手奉上,並且開啟國門讓海漢在本國境內常年駐紮軍隊,儼然是將海漢尊為了庇護者和宗主國。後來更是派出了以王世子帶隊的文武官員到海漢留學,打算連治國方略和官僚體系都逐漸向海漢靠攏。
但這樣就夠了嗎?至少在海漢執委會眼中仍然不夠,朝鮮國內政局並不穩定,而且依然有基於各種原因反對王室徹底投靠海漢的聲音,這些不安定因素都會讓海漢在朝鮮的利益受到威脅,也將會影響到海漢在東北亞地區的長遠規劃。
執委會希望朝鮮國的政局更太平一些,態度再恭順一些,對海漢開放的力度更大一些,而向李凒等人提供的留學培訓,並不會立竿見影地馬上見到效果,畢竟除了李凒之外的這些青壯官員在國內的根基還遠遠不夠,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慢慢地攀上權力巔峰。
但此時執委會一直擔心的朝鮮國內部危機就突然毫無徵兆地爆發了,京城一片大亂,國王和部分朝廷官員被亂黨挾持,王世子遠在南海,朝鮮國似乎又將遭遇一次非正常方式的權力更迭。
這對朝鮮國和剛剛步入正軌的兩國外交關係來說是一次重大危機,但執委會也看到了危機中的“機會”,如何在處理此次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將海漢的利益最大化,並設法實現那些原本磕磕絆絆得不到朝鮮官方認同的要求,便成為了執委會關注的一大重點。
而如何才能圓滿解決這次突發事件,似乎反倒沒那麼重要了。畢竟亂黨並沒有對僑居漢城的海漢民眾下手,更不敢去碰諸如海漢銀行、金盾護運這種有海漢官方背景的經營機構,很顯然也是在為後續跟海漢恢復接觸留下後路。
不管漢城裡再怎麼鬧,最終都還得面對已經抵達江華島的數千海漢部隊。如果折騰得過分了,那作亂者就算奪下王位,也沒法應付虎視眈眈的海漢大軍。所以雙方都極有默契地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相隔百里形成了對峙之勢。
海漢一方對於控制局勢仍有比較大的把握,所以並不急於解決漢城發生的內亂,當下進有王世子李凒的旗號可用,退可坐等亂黨推舉出來的新統治者主動來與己方接觸,無論如何都已立於不敗之地,無非是在這過程中麻煩多少的差別而已。
把李凒從三亞接回來,當然不會是指望著他帶著手下的文武官員力挽狂瀾,自行平息漢城的事態,而是王湯姆和錢天敦需要朝鮮國的王世子在軍中,這樣如果接下來要對漢城採取任何行動,也都能做到名正言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在國王李倧生死未卜,而亂黨又未推出新統治者的情況下,能跟海漢商議平亂條件的就只有李凒一人。而將李凒帶到距離漢城比較近的江華島,既能護住他安全,又能讓他感受到身在家外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消磨他的耐心,會更有利於海漢與其商談交換條件,其中也包括了王湯姆剛才所提及的事情。
不過事情與執委會的預計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出入,王錢二人在江華島上準備好了要給李凒來一個循序漸進的壓力套餐,最終迫使其屈服,答應海漢所提出的交換條件。但沒想到李凒的耐心和矜持在趕回朝鮮的途中就已經消磨殆盡,到了江華島之後一心只想儘快藉助海漢的武裝力量殺回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