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貿易、金融、文化等軟手段來逐步實現對某一地區或特定群體的影響,是海漢這些年在對外擴張過程中使用最多的策略。而事實證明,即便是滿清這種由蠻族建立的政權,也同樣無法抵抗海漢的套路。
滿清的皇族權貴很快就嚐到了通商帶來的甜頭,來自南方的各種商品透過金州源源不斷地流入遼東,甚至進入到瀋陽城裡的皇宮之中。當皇太極體驗過高價買來的香皂、火柴、煤油燈、蔗糖、精鹽、玻璃器、菸草等等海漢商品之後,自然也明白了為何海漢願意與自己停戰通商,畢竟打仗哪有躺著賺錢舒服,這些東西只消過手加一道價,轉賣給那些更為閉塞的蒙古部落,輕輕鬆鬆就是大把進賬。
在海漢商人們有組織的宣傳攻勢之下,海漢式的生活方式很快被滿清視作了比大明更為高階更為文明的存在,效仿海漢也成為滿清社會上層的新興風尚。
不過真正讓皇太極心心念唸的還是海漢的武器裝備,只是由於海漢官方對此管制極為嚴格,根本無法透過商業渠道購買,就算捧著銀子到金州求購也沒用。
而滿清統治區出產的各種農林產品,如人參、貂皮、鹿茸、熊膽等等,以及各種牲畜,也開始透過海漢開闢的海上商路大量進入南方地區的市場,不過這其中的利潤,自然是一大半都被收入了海漢囊中。
幾乎是在與滿清正式通商的同一時間,海漢與朝鮮也達成了聯合開發濟州島的協議。由海漢出資在當地興建畜牧業設施,除了豬牛羊之外,還有繁育軍馬的大型馬場。而這些投入當然也不是白送給朝鮮,濟州島西部的大片臨海平原將會成為海漢的移民安置點之一,會有大量來自山東的難民被運至此地安置。
儘管大明已經暫時擺脫了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但仍然如歷史上一樣,在山東接連發生了大旱災和蝗災,所波及的區域甚至超過了之前清軍入侵山東時期,造成難民數量自然也是極為驚人。
但有了之前的經驗,百姓們都知道去往何處逃難才能夠保住性命,所以湧入登州難民數量甚至超過了前一年。好在海漢對於這一輪的難民潮已經提前有所準備,沒有再像前一年那樣手忙腳亂,大多數難民在抵達福山縣三天之內就被裝船運走,沒有再在當地造成淤積。
而位於濟州島的新安置區面積比福山縣大多了,距離上又比南方的臺灣島等地要近得多,因此轉運效率也較前一年提升了不少,僅開通這條移民航線的第一個月裡,就有超過一萬五千名難民被送到了濟州島進行安置。
大明此時仍忙於剿滅山陝地區的農民軍武裝,根本無暇顧及山東這邊的天災,對於海漢趁機大量吸納難民人口的行為只能裝作視而不見。崇禎皇帝和朝堂上的官員們也很清楚,如果這些難民沒能得到及時妥善的安置,那麼山東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新的內亂,海漢的吸血行為雖然可恨,但也算是為大明解決了一個安全隱患。
1641年伊始,星島最高長官羅傑親率一支武裝艦隊,透過馬六甲海峽抵達蘇門答臘島北端的班達亞齊港,進行了數日休整後,便橫跨孟加拉灣抵達印度半島東岸。這也是海漢官方第一次踏足印度半島。不過這次跨越孟加拉灣的航行主要還是探索性質,並非為了在印度半島東岸建立據點,在完成考察之後,這支艦隊仍將回到星島駐紮。
不過這樣的動向,也是讓歐洲各國的殖民者緊張了一番,畢竟海漢迄今為止都沒有將勢力範圍延伸至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動作,
在羅傑行動的同時,特戰團和海軍陸戰隊兩支精銳部隊也奉令離開海南島南下。趁著北方太平下來的這段時期,執委會準備在南方有所動作。以充分鞏固海漢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
海軍陸戰隊的目的地是位於菲律賓群島西南方向的巴拉望島,他們所肩負的任務是與馬尼拉駐軍一起清理巴拉望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