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漢過去歷次發動的對外戰爭中,軍費開支一直都是文武兩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海漢軍的戰術基本都是圍繞著槍炮武器和海上機動來制定,這也就決定了作戰的開銷非常驚人,戰時一個陸軍營級單位每天的最低消耗就達數萬元,而需要動用戰艦的海軍消耗還在陸軍之上。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的收益雖大,但開支也是相當驚人的,海漢高層對此的考量就是儘可能不要做虧本生意,這戰時的軍費開支得設法要從其他方面的收益彌補回來才行。
海漢在戰後向戰敗方索賠的做法也並不新鮮了,包括葡萄牙和荷蘭在內,都曾是海漢這個套路的受害者。而同樣以財大氣粗聞名於世的西班牙帝國,那自然更不能輕易放過了,寧崎甚至建議陶東來儘快將施耐德也從儋州召回,讓他快一點擬定出戰爭賠償的款項要求,以便能趕上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一時間就對西班牙人施壓。
當然這也其實只是個玩笑話,對於這場戰爭的勝負,海漢這邊的確是有比較大的把握,但戰事會持續多久,將波及到哪些地區,其實大家心裡都是沒數的,暫時還談不上戰後談判的索賠內容。西班牙人憋了這麼長的時間才對海漢實施報復手段,想必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策劃,到時候雙方交戰,對手也未必會是理想狀況下的一擊即潰。如果西班牙艦隊轉移目標奔襲海南島沿岸其他地區,海漢軍就未必能在防禦上做到滴水不漏了。
不得不說在穿越集團有意識的經營之下,海漢的備戰效率的確是相當不錯,在勝利堡向各地發出電報的當天,全島的地方官府和相關部門便分頭開始進行戰爭動員。
海漢的戰爭動員都是有預案的,每個部門,每個職位的官員具體負責哪些工作也都有提前做好的分工。戰爭動員分為三級,一是區域性小規模戰爭,如海漢歷年來在海外發動的戰爭幾乎都在此列,這種戰爭對海漢本土影響不大,參戰部隊的規模都在千人級別,所需動員的也是以各種作戰物資為主。
第二級是大規模戰爭,到目前為止,大概也只有穿越初期出兵安南那段時期,對當時的海漢而言算得上是大規模戰爭,雖然投入的兵力十分有限,但那時候海漢軍方可是把有限的家當都賭進去了。當時海漢控制區內所有的製造業都優先供應戰爭所需,並且大量徵召了民間青壯作為後備,要說是舉國動員也不為過了。
而第三級則是決定國運的重大戰爭,如果真發生了這樣的狀況,那需要動員的可能就不僅僅是海南島上的駐軍了,執委會甚至會召回駐紮在海外各地的部隊,同時徵召所有適齡國民,甚至還會向盟國發出協防求助。要是形勢惡化到一定程度,穿越集團或許還得面臨離開海南島另尋落腳地的窘境。當然了,這種假設的情境只是制定預案所需,截止目前南海地區似乎並沒有能讓海漢面臨滅國危險的對手存在,而且隨著海漢的日漸壯大,出現這種極端狀況的可能性也在變得越來越小。
這次的戰爭動員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第一級的水準,千人規模的外國武裝入侵還不至於讓強大的海漢國亂了陣腳,絕大部分地區的動員主要是針對駐軍和在編民兵,以加強地方防禦為目的。只有少數海軍部隊接到了國防部的調令,要趕回三亞拱衛首都。
而海漢的作戰物資有絕大部分都是產自三亞,又是在家門口打仗,倒也不用太過於擔心物資供應的問題。不過各兵工部門都已經不聲不響地取消了所有人員的休假安排,即日起開足馬力生產槍炮彈藥等作戰物資。如果有必要的話,三亞除了現有的駐軍之外,還可以隨時武裝起大約三千餘人的預備役民兵部隊參與作戰,可以說底氣還是相當足的。
以戰爭動員能力而論,海漢早就超過了這個時代的絕大部分國家,唯一比較明顯的短板大概就是武裝部隊的規模比較有限,跟真正的大國相比確實兵力會顯得較為單薄。這一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