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開始還以為多少有些辛苦,可是後來發現,農機那麼發達,不知道多輕鬆,至於日常那些摘菜、砍柴、生火、煮飯之類的活兒,完全不值一提。
他雖然沒學過農活,自小家裡都是賣藝的,但這一類的活兒完全屬於基本生活技能了,當然談不上累。
“在家休息幾天,咱們又給你找到一個好節目,這回你肯定喜歡。”夏一葦笑眯眯地說。
齊涉江心裡一動,難道是……
果然,下一刻夏一葦說道:“你在錄節目,孟老師他們就沒聯絡你,是我們一起策劃的,讓孟、曾兩位老師,帶著你一起上曲藝臺,這回你們一起說一次三口相聲。”
齊涉江先是樂,隨口糾正道:“那叫群口相聲,不是三口。”
夏一葦:“咦,是嗎?好吧,反正爭取到了這麼一個機會,孟老師說你回來了就到他那兒去,要跟你琢磨一下怎麼說。”
齊涉江甚是歡喜地應了。
轉過天來,齊涉江就到曾文家裡去了,孟靜遠也在。
曾文招呼一聲,說道:“我們正說著呢,這次還是使塊老活兒。”
如果是普通演員,演些新節目也就罷了,但是齊涉江要是創新,再加上他海青腿兒的身份,就更不合適了。
齊涉江點頭,“您看說什麼。”
這就是錄電視的不方便之處,像齊涉江他們那會兒的藝人,很多其實更習慣“把點開活”,把指的是看,點說的是觀眾。
過去表演,是沒有報幕的,都是根據當時的觀眾,他們的反應、情況,來決定在墊話後要接哪一段相聲。這樣一來,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但現在規矩不一樣,尤其這類正式的電視演出,就得提前琢磨了,也得格外注意選哪段,才能保證演出效果。在這個方面,顯然是孟靜遠他們經驗更加豐富了。
孟靜遠說道:“《扒馬褂》你拿得動嗎?”
齊涉江心下一鬆,這活兒他拿得動,點點頭。
孟靜遠也寬慰一笑:“那你就膩縫兒吧。當然的。”
《扒馬褂》這節目由來已久,可說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打齊涉江那會兒就有了,多少名家演繹過,經久不衰。
這段的樑子是改自《笑林廣記》裡一個圓謊的故事,也融合了其他文藝作品像是《續金陵瑣記》《降桑椹蔡順孝母》裡的橋段,歷來是三個人說的。
仨人的群口相聲裡,除了捧哏和逗哏,還有一個叫“膩縫兒”的角色,顧名思義,就是像膩縫一樣,配合逗哏與捧哏,將不足的地方補上。
《扒馬褂》裡的膩縫,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吃功夫。
孟靜遠和曾文一直都是捧逗搭檔,觀眾都習慣了,加上這裡頭的膩縫見功夫,當然是留給齊涉江來展現。
雖然是老段子,以齊涉江現在的情況,也得琢磨一下合適的新包袱,這才見本事。三人便對著本子討論了起來。
加之他們拿的本子,又是這幾十年裡更改過一些橋段的,和齊涉江原來學的略有不同之處,他還得和兩位請教這些地方如何使出來。
.
齊涉江在家悉心準備,他都不知道,自己要去曲藝臺錄節目的行程也傳出去了。
因為有中秋晚會上的表演打底,加上他還在參加別的綜藝,大眾只以為是又一場跨界而已,畢竟上次齊涉江表現得也挺好。
這一次不但和孟靜遠合作,還加上了個曾文,其實還挺讓人期待的。
到了錄製當天,齊涉江帶上自己的大褂,就去了錄製現場,孟靜遠他們也算是常客,老早就在了,介紹他認識了節目組的人,溝通了一下待會兒的錄製事項。
齊涉江也算是沾了另外二位的光,和他們一起坐在單間裡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