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為如此,在實用性,任務拓展性以及最終的效果都要比以色列的“哈比”無人機要高上好幾個層次。
畢竟“哈比”無人機的靈活性上差的不是一丁半點兒,儘管其具備攻擊無果可返回回收,並可在目標上空長時間滯空盤旋,具備一定的無人機的功能,但實際上“哈比”本質還是反輻射導彈,並沒有多工的能力。
而騰飛集團的蜂群無人機系統可不僅僅是反雷達,還能搞偵察、搞引導、搞電子干擾,甚至搞定點清除……
拓展性可不是一般的大。
然而想實現這個目標,傳統的通訊裝置,網路佈局明顯實現不了,沒辦法這種動態的實時資料傳輸可不是一般通訊系統能夠承受的了的。
與此同時,通訊的保密性一定要好,質量一定要高,尤其是各無人機平臺之間,不禁傳輸要快,還要抗干擾。
普通的民用通訊架構必然不行。
為此騰飛集團聯合國內數家科研單位,聯合研製了兩套通訊系統。
其一是類似於網際網路的拓撲網路分散式保密通訊架構,在國外對這種架構有個更為貼切的統稱,即所謂的資料鏈。
主要用於各無人機平臺與指揮中心的聯絡與控制。
其二,是基於路由通訊為核心的紫外光保密通訊系統,用於無人機平臺彼此間的短距離快速聯絡。
在這兩種通訊系統的基礎上,結合衛星通訊、中繼通訊最終形成一套閉合的網路結構,從而實現無人機節點即獨立,又分散,即能單獨執行任務,又能協同作戰的複雜體系。
當然了,作為一整套全新的系統,不少地方都是開創性的,自然存在某些不足,就比如說資料鏈的通訊通道問題,由於國內在積體電路方面水平比較差,國外又買不到最高水平的大規模積體電路和晶片。
所以騰飛集團的蜂群無人機系統只能做到同時控制五架無人機平臺執行任務,多了,航空計算機研究所生產的計算機就會超負荷,同時無人機平臺之間也會因為通訊混雜出現墜機。
其次,各無人機平臺雖然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但限於演算法和積體電路的侷限,自主能力比較有限,不能完全做到獨立自主的區分目標和自主控制,許多時候還需要後方的控制中心加以干預。
最後便是各分類系統的的體積太大,騰飛集團正在加緊進行小型化研究,但想裝到長度僅為一米的“哈比”無人機上,現階段顯然還不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騰飛集團最後選擇了zb—axpro作為載機平臺的原因,因為平臺足夠大,改裝也容易,當然更重要的是,用在zb—axpro可以快速實現民用化,從而分擔騰飛集團高昂的研發成本。
畢竟騰飛集團不是典型的軍工企業,所有的技術可不是軍事上才能獨享,軍民兩用,兩手抓,兩手都賺錢那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