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是不算裝置,光基礎設施建設就超過100億人民幣,以至於讓很多處女座的經濟學家尷尬症都犯了,直言中國騰飛是國內最不懂經濟規律的企業,也就是中字頭企業,體量大,大而不能到,扛造,換做的民企早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然而這些聲音隨著w地區地震災害的發生瞬間戛然而止,原因很簡單,當其他工礦企業因為地震的波及停工、停產陷入無可自拔的困難境地時,中國騰飛位於該地區的生產廠卻在第一時間恢復生產。
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說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位於棉花的航空動力廠所屬的六個航空動力廠全部停水、停電,生產線陷入癱瘓,光這一項就造成超過12億人民幣的損失。
因為生產線上的產品因為停電、停水等於是徹底報廢,再加上部分機械裝置因為突然的斷水、斷電的受損,12億人民幣的損失還是保守估計。
還有位於星洲,剛剛建成投產不就的90奈米晶片生產線,也在第一時間因為斷電導致產品線上的材料和半成品全部作廢,損失超過6億人民幣。
至於其他七七八八的損失,全部加起來光直接損失就超過45億人民幣。
可話又說來,中國騰飛的損失絕大部分集中在產品線上那些剛進行加工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上,機械裝置既沒有因為廠房坍塌全部報廢,也沒有因為地面沉降而導致產能無法短期恢復。
待備用電力上來後,清空生產線上報廢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稍微檢修下相關裝置,整個中國騰飛西南地區的所有生產廠便立刻滿血復活。
至於外界抓著不放的中國騰飛關於延期交貨的宣告,以及對緊急交付產品的推遲,原因也很簡單,中國騰飛要全力保障好支援西南地區航空力量的工作,要知道短時間內集中近380架各類機型中,與中國騰飛有關的就佔到了總數的85以上。
若是再算上中國騰飛具備空客、波音、龐巴迪等國外大品牌機型的維修、保障以及大修的資質,基本上集中在西南的航空力量就沒有中國騰飛插不上手的,既然如此,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航空生產企業,對保障航空救援力量自然是義不容辭,更何況,相關單位又不是讓中國騰飛白出力,無論是零部件的供給還是飛機檢修、維護,都是直接換算成真金白銀,也正因為如此,人家還在為廠子如何自救時,中國騰飛各大廠區已經開始忙著怎麼把錢賺到手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