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茵皺了皺鼻子,他會傷害我麼?肯定不會啊!那估摸是一些浮誇又浮誇的推廣方式,很炒作的那種“好吧,我不生氣。”
“拉鉤!”
倆人勾了勾手指,姚遠費勁的想起身,忽地捂住小腿肚,哎呀哎呀叫喚。
“抽筋了!”
茵茵又蹲下來,給他拉伸小腿,道:“你以後鍛鍊叫上我,你不做熱身,也不拉伸,哪有這麼跑步的?”
“這不是聊天聊忘了麼……”
姚遠疼得齜牙咧嘴,道:“一會出去吃吧,我約了謙哥看地。”
“看地?”
“咱倆說好當鄰居啊,鄉下蓋房去。”
原本的天橋是有橋的。
明朝時,在此建漢白玉單孔高拱橋,橋下有河道,叫龍鬚溝——就是老舍的《龍鬚溝》。
平時用柵欄封起來,皇上去天壇祭天的時候,才能從這走。
1929年的時候,這片通有軌電車,就把天橋抹平了,再後來就成了民國藝人的薈萃之地。
到了現代社會,不讓擺攤撂地兒,在周遭新建、改建了一些劇院、茶館,也算繼續從事文藝事業。
天橋樂茶園便是其中之一,前身是建於1933年的天樂戲院。
能容納200名觀眾,紅木的門面,原木桌椅,兩層的茶座,前方是巨大的戲臺,格局寬敞透亮,是條件頂好的小劇場。
2月末京城開春,氣溫有所回升。
剛過午後,倆人開著車到了天橋樂茶園,門口買票,20塊錢一張,本想買個好座,被告知“就剩兩張票了”!
姚遠撇撇嘴,買了票入場,爆滿!
男女老少都有,20-30歲的居多,一桌桌擺著茶水乾果,夥計忙不迭的穿梭走動,樓上卡卡卡的嗑瓜子聲,好不熱鬧。
倆人坐在最後面的角落,位置確實不好。
“現在這麼多人了?”
“我也沒想到,挺長時間沒留意了。”
姚遠也驚奇,自己還沒怎麼推廣呢,老郭就比原來紅得早了不少。
叫了點吃食,不一會演出開始,郭德綱、于謙、張文順、李菁、何雲偉、曹雲金、王文林等等都在,堪稱早期德雲社全盛陣容。
約莫三個多小時,節目不多,因為單個時間長。
小劇場的相聲不像電視,一段說30、40分鐘的都很常見。氣氛也好,底下都是懂行的,臺上抖個包袱,下面一片叫好,叫完好臺上就更賣力氣。
花籃一流水的上,眨眼堆滿了臺邊。
“花籃多少錢呀?”
“20一個,但送就送雙數,沒有單個的,起步就是40,德雲社跟茶園平分。門票錢歸德雲社,吃食茶水歸茶園。”
姚遠回答的同時也在算,臺上約莫30個花籃,就是600;門票20一張,就是4000。
這一場能拿4300。
基本每天一場,多的時候兩場,一個月就是十幾萬。
嚯!
老郭可以啊,月入十幾萬了!
想到後世關於老郭和德雲社的種種,姚遠忽然覺得滑稽,在他的鞭策下,老郭沒懈怠,比原時空早出了一些經典段子,聽得張茵都嘎嘎樂。
三個小時轉眼而過,絲毫不覺漫長。
觀眾散場之後,老郭抹了把臉,忙不迭的跑下來,媳婦王慧和于謙也在。
“姚先生,今天來怎麼沒說一聲,我好給您安排座位。”
“沒事沒事,我也是臨時想起來。”
“真好不意思,這坐的太遠了!”
老郭又不是不看新聞,甚至他也是麥窩使用者,姚先生的一舉一動都門兒清。以前掙不著錢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