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積累的成功經驗,林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空調的研發中。
空調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當時鷹醬工程師卡里爾設計製造出了第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製冷裝置,被公認為現代空調之父。
但早期的空調主要用於工業製冷,要到1920年代,第一臺家用空調才在鷹醬問世。
不過高昂的價格使得空調依然是奢侈品,當時的鷹醬民眾大多無法購買自己的家用空調,那時空調就像是個遠在天邊的夢想。
直到二戰結束後,隨著鷹醬經濟的繁榮,空調才在鷹醬逐漸普及到一般家庭。而在種花家,第一臺空調要到1951年才出現在魔都的一家酒店。
60年代以前,空調仍然十分罕見,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家裡從未見過真正的空調,對此充滿好奇和嚮往。
60年代的空調主要採用壓縮機和製冷劑實現製冷效果,但勢必會產生噪音,影響使用舒適度,而且使用的製冷劑大多采用氟利昂等對臭氧層有害的物質,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問題。
這種空調的功能也相對單一,僅能製冷降溫而無法供暖,使用範圍有限。
面對這一情況,林陽計劃研發一款高效環保的新型空調。
這款空調將採用懸浮技術,使壓縮機完全懸浮運轉,從而大幅降低執行噪音。
同時,它將使用新研製的環保製冷劑R32,對臭氧層完全無害。
更重要的是,這款空調實現了冷暖兩用功能,使用者可以按需切換製冷或制熱模式,既可以在夏天用於製冷降溫,也可以在冬天用於供暖取暖,功能更加強大。
相比當時的普通空調只能製冷的單一功能,林陽研發的這一款空調無疑將是一次技術革新,對60年代初級階段的空調業將產生顛覆性影響。
屆時,這種集冷暖供熱於一體的空調將大大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使他們免受酷暑和嚴寒之苦。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林陽首先召集技術人員開了一次專題會議,詳細解釋了空調的工作原理,並明確了分工。
會上,林陽將技術團隊分成了三個小組,分別是金屬結構組、電路控制組和傳熱組。
金屬結構組負責空調外殼的設計打造,要保證外形簡潔美觀,內部結構穩固;電路控制組負責設計溫控電路板,實現對溫度的精準感知和控制;傳熱組負責內部複雜的熱交換結構的設計和加工製作。
而最核心的磁懸浮壓縮機和環保新型製冷劑R32,則由林陽自己利用小世界的先進裝置獨立製造,不會放入公開的研發過程。
會後,在林陽提供的詳盡設計圖紙和標準工藝文件的指導下,各個小組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場面井然有序。
金屬結構組的技工仔細研究設計圖,使用精密數控車床對航空級鋁合金進行切割,每個部件的尺寸精度都達到了0.01毫米;電路控制組的技術員則開始設計溫控電路板的佈局,反覆最佳化溫度探頭和電子元件的連線;傳熱組的成員全神貫注完成內部熱交換結構的製作,嚴格控制密度和強度。
各組人員緊鑼密鼓地工作,工廠裡很快響起了機械運轉的轟鳴聲和電焊機的噼啪聲,場面熱火朝天。
與此同時,林陽則在自己的小實驗室裡藉助小世界的先進裝置,深入研究著空調的核心部件。
他使用半導體技術製造出體積小巧但動力強勁的磁懸浮壓縮機,確保其無線浮空執行時噪音降到最低;同時,他還成功合成出一種新型製冷劑R32,這種氣體制冷效果顯著,但對大氣臭氧層完全無害。
就這樣,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空調研製所需的全部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就成功製作完成,技術人員把完成的零部件分類整理,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