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這封信有點特殊,這是一位陌生的網友透過徵集活動送到節目組的,而她並不是信主人的家人,也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一位萍水相逢的有緣人……”】
隨著她的講述,節目用背影拍攝的手法模擬了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因緣際會從舊書中發現一封帶著灼燒痕跡的信,鏡頭轉向機場,帶著行李的女子毅然決然奔赴陌生的城市。
緊接著就是走街串巷逢人就問的加快畫面,從白天到黑夜,就這樣一直走著、問著。
直到有一日她終於無意中拿到節目組的徵集海報,之後便帶著期盼忐忑的心情再次走進機場。
期間主持人的旁白緊跟著“溫荑”的腳步,鏡頭回到演播大廳。
【“說這封信特殊,並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封沒來得及寄出去的信,更是透過寫信人的筆向我們展現了當初戰場上的動人故事。”】
採訪畫面轉到家書博物館,張館長的聲音響起,鏡頭隨著他的手看向那一面牆。
【“一共十八封家書,封面全部由無名英烈書寫,可這個人到底是誰,卻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今天,我們收到這封信。”】
影印版信紙在螢幕上旋轉切入。
電視機前一片譁然。
“我去!好漂亮的字!”
“比字帖上的都好看。”
“這手硬筆楷書,不是童子功練不出來。“
“哎,可惜了啊……”
【“無巧不成書,在這封信面試後的幾日,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英烈歸國儀式召開,本臺記者奔赴機場拍下了近千份烈士遺物的照片,其中就有馮希雲的私印。”】
主持人的聲音大了,語氣也多了些振奮人心的喜悅。
【“在命運的安排和國家代表團不辭辛勞的奔波下,時隔七十年歲月,這封信終於要回到它主人的手中了。“】
鏡頭隨著主持人的話轉向馮家大門口,一名孤獨的老人站在那裡翹首以盼,那將全部重量都支撐在手杖上的身姿由遠至近,最終在看到八旬兒子捧上前的家書時淚如雨下……
螢幕逐漸向上,最後出現在電視裡的是湛藍的天空,和一群飛過天際的和平鴿。
……
溫荑沒想到周晴竟然是透過這種手法來展現的,不得不說,雖然沒有人把那封信念出來,卻透過一段故事讓這封信和寫信的人更加深入人心,甚至因為留白,讓人產生了更多的好奇。
不少人都看了重播,在書信那裡截圖,準備慢慢看裡面到底寫了什麼。
而此時網路上也隨著節目的落幕展開了話題的討論,其中半分之八十的內容都是在討論最後一封馮希雲的家書。
事情的發展就如周晴預測的那樣,甚至比她想的還要來的火爆。
果然,關於窺私慾這種東西,喂到嘴裡的誰都不喜歡,就愛自己挖。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後不知道是誰挖出了馮家人的背景身份。
原來馮家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的第一時間就乘上了東風,馮家三位老爺子利用地理優勢和商業敏感度首先發家,緊接著帶動了整個馮家村。
由馮家人創立的馮氏集團涉及數個行業,不論是傳統的房地產實業還是新興網際網路媒體行業都做到了行業的領軍標杆企業。
就連馮家村安家的位置都被爆出來了,幸好的是小區靠山面海,別墅區更是為最裡面,安保非常給力,至今沒有人能衝到馮家大宅門口。
這條路走不通,網友們就開始曲線探索。
要不怎麼說當代網路衝浪達人個個都是福爾摩斯,竟然真的被他們發現節目播出前半個月有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在社群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了馮家村安家別墅區。
在透過對馮家幾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