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他們升官也是要看學生“升學率”,放古代就是能不能考上童生,秀才,舉人,進士。
扶江縣沒這個底蘊。
劉夫子自然也明白這些,可他聽過紀煬的志願,又見了此地百姓學習的熱情,那片拳拳之心促使他留下。
這才有了現在的扶江縣官學,學生已經超過一百,肉眼可見,等到發非編戶們安穩,學生人數能直升兩百。
學生的條件滿足,紀煬自然要攛掇夫子的事。
只要給灌江府韓家下的聘書成了,劉夫子也會正式成為劉教瑜,從此正式走上教職官員體系。
如果他這邊做出的成績好,考出不少的秀才,舉人,甚至進士,那就是平步青雲之路。
有一天去汴京禮部為官也有可能。
而且這一路教下來,人脈不可估量。
紀煬給他請的官,也便是為官的第一步。
劉夫子聽說此事時,一時有些說不出話,他年初過來,也沒想過今年就有機會當上教瑜。
可他們知縣大人的手腕,這似乎又不是什麼難題。
劉夫子激動拱手作揖道:“謝謝知縣大人了。”
說罷,忍不住補了句:“來扶江縣,還真來對了。”
留在潞州等著候補當夫子,再等著被提拔,還不如到扶江縣做事更好。
雖說扶江縣的學生確實沒有底子,但這裡的學習風氣卻極好。
這也有知縣大人耐心引導的緣故。
現在他們扶江縣不論男女老幼,都熱愛習字。
最直觀的原因便是,只要習字,那在縣城三個作坊做事,工錢都翻倍。
在讀書人眼裡,這個原因俗了些,但也最有效。
所以灌江府韓家對這種情況一時心情複雜。
他們家世代耕讀,自然對愛讀書的地方心有好感,他們剛來扶江縣的時候,見幾乎家家都在習字,沒有紙張的,便取些沙子練習。
聽當地人說,這還是知縣教的法子。
不過漸漸發現,他們不僅對習字感興趣,對算術更是性質濃厚。
惹得韓家專精算術的子弟韓松康很是高興,可他轉了一圈回來,只說:“他們只對最普通的加減感興趣,說是算賬方便。”
之後發覺,不僅是算賬方便,習字也只是對常用字有興趣,別說四書五經了,詩詞歌賦更是不想學。
就連官學也有專門教導常用字跟算術的,跟他們這種正統文人世家一點關係也沒有。
原本很喪的韓家更是沮喪。
心裡說不出的感覺。
但還是準備留在扶江縣,反正灌江府那邊回不去了,回去就被攛掇造反。
現在的承平國也不錯,百姓大體安居樂意,搞什麼事。
留在這幾天時間,韓家卻又想離開。
因為年輕有為家主韓瀟發現,此地不能久待,那涼西州一群人正在密謀兼併土地,以後的扶江縣也不太平。
這事說給家中族老聽,族老沉吟片刻,又觀察幾天,發現當地知縣並沒有什麼動作,嘆口氣:“走吧,任由這些人胡作非為,此處知縣也太不小心了。”
“看來他管民生不錯,但是這些彎彎繞繞不太行。”
扶江縣好不好?
自然是好的,各處欣欣向榮,當地百姓對外來人不排斥,甚至主動幫忙。
還出過義勇之人,誰家有事他們都會幫忙。
假以時日,必然越來越好。
但涼西州那群人在,這裡必然會被破壞。
也不怪當小知縣,他年歲輕,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很好了。
韓家卻經不起折騰,也不想管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