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糧食出了問題,這個國家也就會變得大亂。
也是知曉糧食的重要性,所以袁隆平的事蹟才讓他既羨慕又惋惜,羨慕後世有如此大賢能解百姓飢餓之苦,惋惜自己的時代未能有這樣的人物。
他彷彿看到了如果袁隆平在大唐,那廣袤的田野上將會是怎樣的豐收景象,百姓們將會過上怎樣富足的生活。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幻想,他心中湧起一股無奈之感。他擔心著大唐的未來,若再有天災人禍,糧食是否還能充足供應?他深知自己必須更加努力地治理國家,發展農業,才能讓百姓免受飢餓之苦。
朱由檢緊握著拳頭,身體微微顫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絕望與不甘,又夾雜著對袁隆平的渴望。
他深知大明已在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不斷,百姓生活困苦,饑荒肆虐。他無數次在深夜中輾轉反側,思考著如何拯救這個國家。袁隆平的出現,讓他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然而這曙光卻照不進他的時代。他感到無比的痛苦和自責,作為皇帝,他卻無法讓百姓吃飽穿暖。他害怕成為亡國之君,害怕辜負祖宗的基業,更害怕華夏文明在他手中衰落。他想象著如果袁隆平在大明,那土地將會是怎樣的肥沃,糧食將會是怎樣的充裕,百姓將會是怎樣的安居樂業。
可是,現實卻如此殘酷,他只能在這無盡的痛苦中掙扎,默默地祈禱著上天能給大明一絲轉機。
劉邦坐在龍椅上,目光深邃而悠遠。他回想起大漢初建時的艱難,戰爭的創傷讓這片土地滿目瘡痍,百姓們食不果腹。他深知糧食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每一次看到百姓捱餓的場景,他的心都如同被刀割一般。
袁隆平的事蹟讓他羨慕不已,他想象著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時代,那大漢將會迅速恢復生機,國力將會日益強盛。他不必再為糧食問題擔憂,可以放心地發展軍事,抵禦外敵。
不對。
不是隻抵禦外敵,而是他劉邦要再次率軍北上草原找冒頓打打獵。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劉邦深知自己現在的情況,沒有高產糧食的大漢,根本就只能依靠現有的條件努力發展農業。
這種局面沒有幾代人的積累,大漢是沒法跟匈奴決戰的。
所以他劉邦也只能想想這些事,剩下的就留給子孫來做,作為他們的祖先,劉邦還是很願意相信後世子孫的智慧。
晚年的漢武帝劉徹站在宮殿的高處,俯瞰著他的帝國。心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同時也有著深深的憂慮。
衛青、霍去病的離世讓他感到無比的悲痛,而國家的糧食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他。
他深知戰爭需要大量的糧食支援,百姓的生活也離不開糧食。袁隆平的出現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想象著如果有像袁隆平一樣能力的人為大漢提供高產的糧食,那麼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發動戰爭,擴大疆土,讓大漢的威名傳遍四方。
然而,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
他感到無奈,最後嘆息道:“為何袁隆平沒有生在朕的大漢呢。”
同樣有這樣想法的皇帝中還包括了秦始皇嬴政。
此時的嬴政正負手而立於宮殿前,望著那已經講解完畢的天幕影片。眼神中透露出威嚴與沉思。
他統一六國,成就千秋霸業,但深知國家的根基在於百姓的溫飽。
看著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蹟,他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自己在位時,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大力推行農業政策,然而糧食產量的增長卻始終有限。袁隆平的出現,讓他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可能。他想象著如果在他的時代有袁隆平這樣的人物,那大秦的土地將會是怎樣的富饒,百姓將會是怎樣的富足。但他也明白,這只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