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學院開學了。
嶄新的教學樓,朝氣蓬勃的學生,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
林宇站在講臺上,看著臺下來自世界各地的第一批學員,心中充滿了期待。
他激情洋溢地講解著他的公益理念,分享著他的經驗和願景,彷彿看到了公益事業的未來正閃耀著光芒。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一記重錘。
課堂上的討論環節,學員們展現出的理念差異遠超林宇的想象。
來自發達國家的學員,強調效率和資料,認為公益事業應該像企業一樣運作,追求可量化的成果。
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則更關注人道主義關懷,認為公益的本質在於幫助弱勢群體,資料只是冰冷的數字。
“我們應該用最少的錢,幫助最多的人!”一位來自非洲的學員激動地站起來,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而不是把錢浪費在複雜的評估體系上!”
“沒有資料,怎麼評估效果?怎麼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一位西裝革履的歐洲學員反駁道,“感性的同情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上,爭論聲此起彼伏,學員們分成幾個派別,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甚至有部分學員開始質疑林宇的教學內容,認為他的理念過於理想化,脫離實際。
“林先生,你的理念很好,但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一位學員毫不客氣地指出,“你談的都是成功的案例,卻忽略了公益事業中更多的失敗和困境!”
林宇試圖控制局面,但課堂氣氛卻越來越緊張。
他感覺自己像一個指揮家,面對一支音調混亂的樂隊,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奏出和諧的樂章。
下課鈴聲響起,卻沒能結束這場爭論。
學員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繼續著未完成的辯論。
林宇看著這混亂的場面,眉頭緊鎖。
蘇瑤走到他身邊,輕輕地握住他的手,給了他一個鼓勵的眼神。
“看來,這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林宇嘆了口氣,望著窗外逐漸西沉的太陽,喃喃自語道。
“或許,”蘇瑤望著依舊爭論不休的學員們,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需要換一種方式……”
蘇瑤的建議點醒了林宇。
與其在課堂上空談理論,不如讓學員們在實踐中去體會,去碰撞,去感悟。
第二天,林宇宣佈暫停理論課程,組織了一場為期一週的公益實踐活動。
他將學員們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前往不同的地區,體驗不同的公益專案。
有的去了偏遠山區支教,有的去了城市貧民窟提供醫療服務,有的則參與到環境保護專案中。
實踐活動一開始,各種問題便層出不窮。
那些強調效率和資料的學員,在面對複雜的現實情況時,發現他們的理論模型根本無法適用。
他們精心設計的評估體系,在缺乏基礎資料的地區寸步難行。
而那些注重人道主義關懷的學員,雖然充滿了熱情,卻因為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
一週的時間,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他們經歷了從未有過的艱辛和挫折,也體會到了公益事業的複雜和不易。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理念,重新審視林宇的教學內容。
當他們回到學院,再次坐進課堂時,每個人的眼神都發生了變化。
曾經的傲慢和質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謙遜和思考。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他們不再各執一詞,而是積極地交流經驗,分享心得。
那些原本質疑林宇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