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聞聽王安石之言,眉頭緊皺,急步出列,高聲說道。
“王大人此言差矣!此王陽明心學乃是未經檢驗之學說,雖看似美妙,然貿然將其融入變法,實乃險棋。”
“我大宋之根基在於祖宗成法與儒家正統,變法本就觸動諸多利益,若再引入此等異說,恐使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局面更難收拾。”
富弼亦出班附和:“司馬大人所言甚是。變法圖強固然重要,然當遵循正道,循序漸進。”
“這心學理念虛無縹緲,如何能確保官員真能領悟且踐行?若官員曲解其意,借‘知行合一’之名,行肆意妄為之事,豈不是禍亂朝綱?”
“王大人切不可因急於求成而引入此等不確定因素,陷我大宋於危難之中。”
呂公著也拱手進諫:“陛下,臣以為王大人此舉過於冒進。”
“心學思想於我大宋而言,猶如無根之萍,一旦與變法掛鉤,一旦出現差池,不僅變法大業功敗垂成,更可能導致國家思想混亂,社會動盪不安。”
“還請陛下三思,莫要被這新奇學說衝昏頭腦,當以我大宋長久穩定之大局為重。”
朝堂之上,諸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語,對王安石欲將王陽明心學融入變法之事紛紛表示譴責與擔憂。
趙禎一向是偏袒王安石的,此時他微微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緩聲道。
“諸卿之言,朕已明晰。然變法圖強乃朕與諸位之共同心願,如今困境重重,亦需新思新法破局。”
“王卿所提之心學融入變法,雖有風險,卻也不失為一種大膽嘗試。”
“朕以為,可令王卿先就心學於變法之應用,詳細擬出規劃細則,再交與眾卿審議。其間,當慎之又慎,若有差池,即刻修正或廢止,切不可魯莽行事,致我大宋根基動搖。”
王安石聞得皇上言語,心中稍定,忙行禮道:“陛下聖明,臣定當殫精竭慮,悉心謀劃,不負陛下所託。”
而司馬光等大臣雖仍有疑慮,然見皇上已有定奪,亦只能暫壓心中不滿,齊聲應道:“遵旨。”
.......
大明位面。
朱元璋眉頭微微皺起,龍顏之上滿是凝重與沉思。
良久,朱元璋緩緩開口,聲如洪鐘,震動朝堂。
“此王陽明其學說聞所未聞,看似玄奧,然朕治天下,向來以律法為綱,以忠孝仁義為常,此心學之說,與朕所立之大明根基相悖。”
丞相李善長見狀,趕忙出列,恭敬地奏道:“陛下,老臣以為,此心學之‘心即理’一說,恐有擾亂民心之嫌。”
“我大明初立,百姓正需遵循朝廷所定之法規制度,安心耕織,若人人皆以己心為導向,去探尋所謂的道理,那律法威嚴何在?朝廷政令又如何推行?”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民亦不民,必亂我大明江山社稷。”
李善長言辭懇切,他一心維護大明的統治秩序,生怕這新出現的學說會引發動盪。
劉伯溫輕捻鬍鬚,穩步上前,拱手說道:“陛下,臣觀此心學,雖與我朝正統思想有所不同,然其中亦不乏精妙之處。”
“其‘致良知’之論,可引導百姓發掘內心深處的善念與道德本能,使我大明子民無需過多外力強制,便能自覺遵循倫理道德。”
“而‘知行合一’,更是強調將心中所知之善切實付諸行動,若能將此理念融入我大明吏治,可令官員們不再空泛議論,而是腳踏實地地為百姓做事,為陛下分憂。”
“此於大明之長治久安,未必不是一股助力。”
朱元璋聽了二人的話,沉默不語,他的手指有節奏地敲擊著龍椅扶手,心中思緒萬千。
一方面,他認可李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