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恢復了往日的清明與堅定。
他穿過曲折的迴廊,步入宣室殿。
宣室殿內,群臣已列隊等候,氣氛凝重而莊嚴。
劉禪踏上龍椅,目光掃視一週,最終落在了丞相諸葛亮的身上。
諸葛亮身著朝服,面容嚴峻,手持一卷密報,步伐穩健地走向御前,雙手呈上關於魏國的最新情報。
大內官黃皓接過奏報,遞到劉禪面前。
皇帝看了有一段時間之後。
尚書令法正緊隨其後,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魏國新君曹叡登基未久,朝局動盪不安,其雖欲掌權,然阻力重重。加之魏國近年來戰敗連連,四面受敵,雖鮮卑之患已暫時平息,但青州、豫州、司隸等地,戰事仍頻,國力大損。
不過,曹叡此人,能力尚屬上乘,他巧妙地將託孤重臣分派至邊疆,既穩定了邊疆局勢,又削弱了朝中異己的力量。
同時,他編撰漢書,明為尊崇先賢,實則暗中調整官員職位,逐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勢,使朝局漸漸被他所掌控。”
劉禪靜靜地聆聽著,雙手輕輕交疊於膝上,目光深邃。他的臉上沒有明顯的表情變化,但心中卻已波濤洶湧。
曹叡,還是有能力的。
但他的能力,是守成之能,如今這個局勢,他真能把握住?
不過
魏國的局勢變化對於大漢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把握,全憑一念之間。
這時,大殿內響起了一陣輕微的議論聲,群臣們或低頭沉思,或交換眼神,各自在心中盤算著對策。
劉禪微微抬手,示意眾人安靜,他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整個大殿:“諸位愛卿,魏國之事,關乎我大漢安危,需從長計議。”
諸葛亮立於殿前,身著丞相朝服,衣袂隨風輕擺,他的面容雖無表情,但那雙深邃的眼眸中卻閃爍著智慧與決心的光芒。
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彷彿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與未來:“天下久戰,百姓疲敝,皆望聖王一統寰宇。陛下,當前局勢對魏國而言,已是越發不利,我等對待魏國的方式,亦需順應時勢,有所改變。”
劉禪聞言,微微愣了一下,他抬頭望向諸葛亮,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期待。他輕聲問道:“丞相以為,需要有何種改變?”
諸葛亮面無表情,但眼神卻異常堅定,他繼續說道:“啟稟陛下,臣的意思,便是要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擊敗魏國。據臣下所知,魏國之中,心向大漢,意欲反魏投漢者,不在少數。
然而,陛下以往對待士族的態度,讓他們心生畏懼,不敢輕易投靠。若能打消這些人的疑慮,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與尊重,或許伐魏之路會簡單許多。”
劉禪聽後,沉默片刻,他的手指輕輕敲打著扶手,似乎在思考著諸葛亮的建議。
他的眼神時而凝重,時而閃爍,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
最終,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朕對士族並無苛待之心,只是有時政策所需,不得不為之。這樣,魏國士族若願歸順大漢,他們原有的特權,在大漢同樣可以享受。
但,大漢自有其規矩,他們亦需遵守。大漢與魏國,本就不同,我們的官員體系,是由士族、講武堂以及各地學堂培養出的寒門子弟共同組成。”
對於士族,劉禪還是有警惕的。
但先讓步,也不是不可以。
待到時機成熟,再以科舉制逐步削弱世家勢力,此乃長遠之計。
如今,為了一統天下,做些必要的妥協,也並非不可。
人,總是要善變的,強如毛主席,當年國家統一戰略之時,不也對常凱申投降所部做出了許多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