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殿試(1 / 3)

南宋興慶二年五月初六,臨安城,皇城,端誠殿。

南宋皇宮由於面積狹小,宮殿有時一殿多用。端誠殿就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為明堂郊祀時稱“端誠”,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授官曰“講武”,隨時更換匾額。

現在是科舉取士,因此端誠殿的牌匾已經撤換,成了“集英”的牌子。

宋朝的科舉考試,自宋英宗治平三年時“詔禮部三歲一貢舉”,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製度被正式確定下來。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由各州舉行的解試,由朝廷禮部舉行的省試,最後一級是皇帝親自過問的殿試。

解試為秋天,禮部省試在次年二月,省試當年即進行殿試。北宋的殿試時間一般在三月,到了南宋,則是在三四月份,有時還在五月。

趙竑坐在御榻之上,左右各坐著幾人,一為當朝宰輔薛極,一個則是參知政事真德秀。

至於另外一人,則是剛剛入朝的工部尚書鄒應龍。

30年前,23歲的鄒應龍考中狀元,仕途起起落落,被兩任宰輔韓侂冑和史彌遠打壓,為母親守孝幽居鄉里,新皇登基,隨即被趙竑召回京城,出任參知政事兼工部尚書一職。

鄒應龍出身貧苦,做官後廉潔正直、愛民如子,不屈權奸,老百姓愛戴。而他廉潔自律,也是趙竑看重他啟用他的原因。

宋朝的政界環境,做官沒有不貪的,但能自律做事,是非分明,便已是好官。除掉貪官胡榘,啟用清官鄒應龍,大宋新政,不言而喻。

殿試是皇帝御筆親書的題目:如何消除“三冗兩積”、冗官、冗軍、冗費,以及積貧積弱?

許多士子看到題目的一瞬間,小心臟都是連抖了幾下。

皇帝這意思,莫不是要他們自絕仕途,或者自己降薪,為君分憂嗎?

正奏名,特奏名,太學,官吏升降制度不明,官宦子弟大多有恩萌特權。十羊九牧。

別的不說,光是特奏名的進士人數,就與正式科舉取士的人數一樣多。再加上那些官宦子弟入仕,這才導致了冗官。與他們這些寒窗十年的正經考生何干?

至於說冗兵,大宋朝廷以文治武,重文輕武,軍隊將領沒有作戰經驗,士兵缺乏操練,兵源多廣,導致了冗兵。這是朝廷的制度使然。

皇帝正在編練新軍,推行新政,難道說,皇帝要改弦易轍,改變長久以來的祖宗家法?

至於說冗費,文官士大夫的確待遇優厚,但冗官、冗兵的根源在朝廷,士大夫需要擔的,只有那麼一點點責任。

“三冗”導致“積貧積弱”,而土地兼併,澄清吏治,藏稅匿賦這些事情,也是積弊重重,需要朝廷大力整頓。

許多考生腦筋急轉彎,已經有了對策。

繼在江南東路推行新政,興辦講武堂、編練新軍以來,皇帝又在四川和兩浙西路如法炮製,更是以鐵血手段懲治貪官汙吏……

這不就是皇帝登基以來,所勵精圖治的一系列新政和做法嗎?

來自廣東番禺、官宦之家的李昂英,早年曾受業於同鄉大儒、四川制置使崔與之門下,主修《春秋》,習的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現在回到國家的積弊上來,的確讓他有些心虛。

不過,他家境富裕,少年時四處遊歷,見多識廣,也有一些心得,想起恩師崔與之舊日所言,又憶及趙竑在江南東路的所作所為,提筆寫了起來。

而來自浙江台州監海的王會龍,則是實實在在的農家子弟,十年寒窗,於民間疾苦深有體會,略一思考,也是提筆寫了起來。

看著面前一眾奮筆疾書計程車子,趙竑眉頭緊鎖,若有所思。

殿試不加淘汰,只看名次。也就是說,殿中這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