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小販子。
順帶說一句,如今的年輕人,知道“成分”是什麼意思的已經很少了。
若是再過二十年後,陳閻羅重生回來之前那個年代的話,已經沒什麼年輕人知道這個詞兒了。
——靠走街串巷的各種謀生,老宋在金陵城養活著宋巧雲,也靠著一路供了孩子上學。老蔣還特別整齊,一路唸到了高中。
在那個年代,已經是罕見的高學歷了。
然後呢,就到了相應號召。
小蔣光榮成為知青了。
知青麼。
當時正念高一的老蔣,停下了課業。
相應號召麼。
老蔣是個簡單的性子,太複雜的事情不會想那麼多。
於是,少年老蔣上山下鄉。
這個時候,老宋就出了一把子力氣,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動作。
老宋砸鍋賣鐵托人找關係,最後弄成了一個事兒。
把老蔣上山下鄉的去處,最後安排到了,回十字村。
於是,把在金陵住了多年的小院子,家門上了一把鎖。老宋帶著十來歲的小蔣還有宋巧雲,回了十字坡。
多年後,老蔣回憶起這段往事,無比感激自己的師父做的這一切!
那年月,其實很亂的。
有些地方是很艱苦。。
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
老宋是這裡的本土人出去的,回去就等於回家,鄉里鄉親的,都有人幫襯著。
蔣浮生聽說自己學校裡的同學分去了別處的,日子過的挺難。
聽聞了這些,再看看自己個兒在十里村的日子。
那真的,一個天山一個地下。
屋子給分了個好的大的——屋頂漏雨和房梁維修,都是本村的宗族鄉親一群小夥子幫著弄好的。
棉被什麼的,也是張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灶臺的磚頭都是村裡二十多戶人家給湊出來的。
其實按照規定,小蔣是知青下鄉,也要幹活兒的——當然也不白乾,有工資拿的。
那年月,這叫工分。幹多少活兒,掙多少工分,然後多少分可以換多少口糧。
看,這不就是積分制麼。
可見積分制在華夏早有淵源……
但是本地本鄉的人,都當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來的,都願意照顧著。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個主意!
“哪朝哪代,人都是要讀書的!
古往今來,不管哪國哪朝,只要是穩定的社會,有文化才能吃的開!
所以,不讀書不行!”
於是,老宋給小蔣定了路子:在家唸書!
從金陵回十字村的時候,家裡的那些被褥家當,老宋其實沒帶多少。
卻唯獨把小蔣在學校裡的那些課本書,一張紙都不帶少的,全帶回來了!
還不止!
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裡收破爛的功夫,走街串巷的,還蒐羅了一些高中課本——那個時候不少知青上山下鄉,很多人都把書本當破爛賣了。
老宋就趁機收了好幾套回來。
全帶回了十字村。
於是啊,在小蔣當知青上山下鄉的那些年,其實很多需要掙工分的活兒,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幹活兒去了。
而小蔣則被老宋壓在了家裡,閉門苦讀唸書自學。
那個年月,其實日子過的苦,讀書也沒那麼容易。
無非就是鄉里下的組織開大會的次數多了些。
其他的,也就還好。
就這麼著,一家三口,在食子村,就這麼半苦半甜的,過了好幾年。
小蔣在十字村靠著自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