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培育啊。
二號一代的產量如何,就看收穫了。
紀元,官田小吏,田老農等人,天天守在田地裡。
田老農都抽起本地的土旱菸了,可見其焦慮。
紀元反而成為安慰大家的那個人:“沒事,這次不行,還有下次。”
“良種培育,怎麼也要好幾年的時間,是我之前太心急了。”
田老農他們卻使勁搖頭。
跟紀大人相處這樣久,難道還不明白其中道理?
要說糧食增產,對紀大人來說,區別不是很大,他肯定不缺米糧吃。
而這事要是辦成了,那是不亞於橡膠的好處。
本地百姓一年多收一季的稻子,產量還不低。
那樣的寧安州會是什麼模樣?
是他們做夢都想不到的場景。
再說了,衙門天天砸錢在這裡面,如果弄不出什麼東西,他們真的很愧疚。
被請來的新寧人,基本也是同樣的想法。
他們之前雖然是河輝國的邊民,但如今,已經完全融入天齊國寧安州。
原來在這裡,他們可以過的很好,當地的官員還會幫他們培育良種。
所以他們把能說的都說了。
就連景國來的新寧人都在獻策。
結合各方的智慧,總會弄出個成果吧
五月初九,占城稻二號一代均產出來。
一百畝的土地,換了新的授粉方法,均產二百三。
二百三,比之前的多了二十斤。
好像好一點的。
但按照他們的實驗標準,讓百姓們種,應該會在二百斤左右。
這樣的均產,還是不達標。
紀元卻道:“就算是這樣,等到明年也能發下去一批占城稻。”
“十二月到三月是一季。”
“四月到九月是第二季。”
“若有百姓需要,可以一年種兩季。”
等於一畝地多二百多斤的收穫。
當然了,付出的辛苦也要翻倍。
只看大家願不願意,這點不強迫。
這也行?
多點糧食,總比少點強。
備選方案定下。
可紀元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
好在一號的二代也快收穫。
以及三號的一代同樣要出現。
再加上普通稻子也到了授粉的時間,各種稻種可以互相雜交。
這種原始又粗暴的手段,在後世看來,肯定粗糙無比。
但總要有個過程。
只要有用,哪怕一點點作用,都是一種成功。
路過的百姓每次聽到這裡討論什麼一號二號三號甚至到十號,什麼一代乃至到三代。
這些代號聽的人頭暈眼花。
可這些官吏老農們,卻能清楚說出其中稻種的不同,以及還需要怎麼改進。
他們對田地的熱情,也影響了寧安州很多人。
當地人都知道,他們知州大人帶著一群人,正在田地裡研究新稻種。
如果研究出來,說不定會更高產。
還有人甚至已經預定了,他們今年十二月就再種一季稻子!
累是累的。
可能多一點糧食啊。
百姓們預定新稻種,讓大家研究的更為熱情。
一直到六月份,一個意外的人忽然出現。
許久未見的程教諭。
或者說,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