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越願意幹這種危險的活,所以他們這兩地的木頭產量還是比較大的。
捏著鼻子跟寧安州伐木會的人合作就算了。
如今鎮南關也要這樣?
不少木料商人直接跟衙門抗議,還說代知州是不是過分了云云。
可惜他們這些話,直接淹沒在鎮南關伐木工人的興奮當中。
鎮南關成立伐木協會,還是寧安州伐木協會的主事們牽頭。
其他東西就算了。
這伐木協會,他們是真的想參加。
聽說進去之後,他們生病,受傷,都有人互幫互助。
不僅如此,還能免受木料商人們的壓價。
以後定價,定質量,不再是木料商人的一言堂。
單說這些好處,他們就心動不已。
所以木料商人再反對,鎮南關的伐木會還是熱熱鬧鬧成立。
他們有組織有架構有想法。
這是眾望所歸的組織。
各地伐木工團結到一起,直接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他們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當然,彼此之間也有約束。
不能借勢欺負人,不能無緣無故抬高價格等等。
如果違反了規定,官府會立刻拿人,到時候任何伐木會成員不能干預。
三方互相牽制,保證伐木會不長歪。
紀元處理這件事的時候,文官那邊已經利落寫好自白書,把自己的事情一一寫明白。
還未交上去,紀元就道:“會跟你們周圍人互相印證,有一次錯誤,都會再問。”
文官少數也幾十人,大家難道還能一一對口供?
對得太離譜,同樣會找到蛛絲馬跡。
明明代知州的想法說到明面上了,可他們還是沒辦法,只能按照代知州規劃的路走。
武將那邊,原本還想硬撐著,想著沒有他們這些兵士,鎮南關必然會亂。
而伐木會的成立,直接把本地治安穩固了。
一個個伐木會成員,就是紀知州的眼線。
他們的自白書也在寫。
不寫怎麼辦,真的逃跑?
又能逃到哪裡去。
這些士兵多為本地人,一般人不會願意離開故土。
不過讓他們真正改變主意的。
還是十月中旬,朝廷按時發了餉銀。
餉銀!?
他們多少年沒見過這玩意了。
當地普通士兵的餉銀在一年米六石,銀二十兩,布料一匹。
差不多是一個月,半石米,也就是六十斤,銀子一個月一兩多,布料等會年底統一發。
如果按照朝廷定下的銀錢來說,一個士兵勉強能養一家四口,加上平時耕種,日子還過得下去,勤勞點的甚至能攢錢。
但這些餉銀怎麼可能發到他們手裡。
直接在鎮南將軍那,就已經沒了。
而他們想要掙錢養家,只有一個方法,從百姓手裡摳錢。
古代都說兵過如篩,也說不帶糧不帶錢就能打仗,就是因為邊打邊搶,搶到的就是你的。
這駐守邊關的將士們,雖不至於硬搶,但平日來個攤派,來個雜稅,便也可以了。
故而鎮南關的普通百姓最苦。
他們的苦甚至有些看不到。
誰讓這鎮南關就是一座邊城。
久而久之,能在這裡生活的人,要麼被壓迫得極深,要麼搬走了。
所以鎮南關明明比寧安州歷史悠久,人口卻也只比寧安州多幾萬人而已。
可這事細究下來,不是百姓的錯,甚至不是底層士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