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有個朝臣硬著頭皮站了出來:“陛下,如今撤軍,恐動搖軍心,不若傳令薛將軍,駐紮風象關外,伺機而動,若是有機會便攻下風象關,若是沒有機會,也要呆些時日,取得些戰果再班師回朝。”
“臣附議。”另一個朝臣也出列稟報道。
“陛下,或許可以請東臨劍仙出手,晉王手中兵馬一向不多,如今風象關中也不會超過十萬,若是東臨劍仙出手,或可有機可乘。”大概是前面兩個人說話打破了之前安靜的氛圍,很快又有人站了出來,提出新的建議。
“陛下,東臨劍仙鎮守北境,輕易不能擅動,不然北夷鐵騎南下,恐生事端。”
“陛下,如今北夷暫無異動,況且北境如今邊軍十萬,就算北夷鐵騎南下,阻擋一二不成問題。”整個朝堂也逐漸變得活躍起來。
“陛下,臣以為,如今不應該在贛南道多做糾纏,倒不如借道東南道,先去江南道,按死先太子那邊。”這個時候,又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
“有道理,如今先太子斷尾求生,死中求活,全力攻打東南道,若是成了,恐成大患。”
“我認為不妥,如今他們兩軍依然成不死不休之狀,不如等他們兩敗俱傷,我們再趁機進入東南道,從中獲利,豈不美哉。”朝廷之上,一時間爭論不休。
且說那風象關之中,方少宇心中著實未曾料到,這贛南道竟能這般輕而易舉地落入晉王之手。實乃令人詫異之事!遙想當初,自那位晉王尚為老闆之時起,她的征程彷彿便是一帆風順、毫無阻礙。究竟是何緣由致使此般順遂之景?莫非真是上天註定的命運安排,又或是其謀劃周全、算無遺策所致?
然而頗為遺憾的是,贛南道中的多數青壯年皆已被驅逐離開此地,前往江南道謀生去了。但饒有趣味的是,原先那些為躲避戰亂而逃至西川道與河東道的江南道流民們,現今卻在晉王的精心組織之下,於贛南道安定下來並構築家園。
更為可喜的是,近段時日以來,整個贛南道正緩緩地重煥生機。除去那些忙著修繕房屋、整理土地,並積極籌備來年開春播種事宜的流民以外,尚有一些行腳商人攜帶各類生活必需品紛至沓來。他們的到來,無疑給這片剛剛經歷動盪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至於官府則開始組織以工代賑,組織民眾修築城池,修繕道路,並且根據做工多少發放報酬,甚至不少河東道的百姓都自發跑過來參與,想要趁著著秋收之後,入冬之前的時候多賺一點官府的銀子和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