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太平有象,國士無雙(1 / 4)

夏先衍從漢長沙國考古遺址靈源之地出來後,便溜溜達達地來到了湘江邊上。他們坐的船還停在碼頭,於是讓船上的戰士開船把他們送到了下一個目的地,隆平水稻文化園靈源之地。

從湘省星城上空俯瞰,瀏陽河東岸的一座建築,如同一朵盛開的芙蓉花,又宛若秋天裡一串飽滿的稻穗,這裡便是華夏第一座大型水稻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

從30歲發現雜交水稻開始,袁隆平奮鬥了60年,將一生獻給了“禾下乘涼夢”。

建立隆平水稻博物館,是希望有一個視窗,讓大家更好地瞭解袁隆平孜孜以求、執著探索的精神,同時也可以展示華夏民族深厚的稻作文化和農耕文明,更好地宣傳華夏雜交水稻科技成就。

博物館第一展廳為“稻米香萬年——華夏水稻歷史文化陳列”,從秦朝統一度量衡用來量米的米升,到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稻穀;從唐代的曲轅犁,到清代的谷印,一件件展品,呈現了華夏悠久的水稻種植文化,也印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古語。

第二展廳是“奇異的旅程——水稻的一生陳列”,這個展廳透過小女孩的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認知水稻,瞭解水稻從一粒種子開始,歷經播種育秧、成長分櫱、育穗開花、稻田管理、豐收在望、顆粒歸倉,直至加工成米飯的過程,展示了水稻的一生。

第三展廳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陳列”,介紹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生,透過豐富的展品和詳盡的文字,生動再現了袁隆平院士從發現雜交水稻,攻堅克難研究水稻,到成功培育出多個高產優質品種的艱辛歷程,使得華夏人民端牢了自己的飯碗,並惠及多個國家,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他對農業科學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

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因為靈源的孕育,靈稻也應運而生。隨著靈源之地的不斷擴張,水稻文化園中逐漸形成了一片廣袤的靈田。

此刻,靈田仍處於不斷成長的階段。來自湘省農業大學的師生們也已入駐此地,當夏先衍抵達時,他們正全神貫注地在靈田中研究著靈稻。

看著靈田外的地面上聚集了比靈稻數量更多的人群,他們正蹲伏在地,夏先衍也湊了過去。

這一群人正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什麼。他們似乎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話題中,絲毫沒有察覺到又多了七個聽眾。

原來他們沒有在討論靈稻的問題,而是想著如何拆掉這裡面的一些建築。

看著不斷擴大的靈田他們怕這些建築會影響最後靈田形成的面積。

只聽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者激動地說道:“我還是認為沒有用的建築全部拆除了,以後裡面全部當做靈稻試驗田。”

“可是現在上頭已經下達了死命令,嚴禁封鎖這些已經變成靈源之地的景區。如果我們搞靈稻試驗田,就相當於把這裡封鎖了。”

“對啊,現在靈稻與靈田又不是隻有我們這裡有,其他地方比我們優勢要大很多。”

“我們這裡不是特殊嗎,靈田面積正在擴張!”

“但其他靈源之地也並沒有封鎖啊,他們僅僅是封鎖了靈稻和靈田所在的區域而已。”

“這怎麼能相提並論呢?我們這裡就這麼大點地,現在靈田還在擴張之中,誰也不知道其他區域是不是也會形成靈田,萬一來的人太多,影響靈田形成呢!”

“說得對啊,最關鍵的是我們根本不清楚是不是這些建築物阻礙了靈田的擴張。你們瞧瞧咱們這塊靈田,跟其他地方相比簡直太小了。”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臉上露出憂慮的神色。

“要我說先拆了,就只保留博物館那一片,以後只對外開放博物館,我來負責這事,上面追究下來,我來擔著。”頭髮花白老者堅定地說道。

“哪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