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文脈良渚,文潤人心(2 / 3)

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五千年前,華夏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起了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燦爛的史前稻作文明。良渚古城規模宏大,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9道城門中,有8個水門,古城內河道密佈,四通八達。陸續發現的灌溉面積可達100餘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

考古學家在反山王陵,出土了象徵信仰和制度的系列玉器,包括迄今為止個體最大、重達6.5公斤的玉琮王。在池中寺遺址,發現近20萬公斤的炭化稻穀遺存,這些稻穀彷彿在訴說著昔日良渚古城的繁榮昌盛,展現出了其充足的糧食儲備以及發達的稻作農業。

考古學家在良渚遺址瑤山祭壇和匯觀山祭壇的核心,均發現了“回”字形灰土框遺蹟,透過測量發現灰土框東北角方位接近當地夏至日出方位,西北角方位接近當地夏至日落方位,東南角方位接近當地冬至日出方位,西南角方位接近當地冬至日落方位。

這向世人昭示著,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遙遠時代,聰慧的良渚先民就已然具備了制定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曆法的能力!

距離良渚遺址僅 2.5 公里之遙的地方,矗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建築——良渚博物院。這座博物院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將良渚文化的點點滴滴盡收其中。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良渚文化於一體的考古遺址博物館。

基本陳列展覽主題是“良渚是實證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重點展出良渚文化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每一處遺產,都是歲月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滄桑變遷。它們承載著先人的記憶與情感,傳遞著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守護與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歷史和文化。國家打造了一座座宏偉壯觀的國家版本館。

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華夏文化種子基因庫,履行國家版本資源保藏傳承職責。其中,位於良渚遺址與良渚博物院之間的餘杭國家版本館(又稱文潤閣)便是其中一。

國家版本館所複製備份的版本資源,宛如華夏文明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一幀幀“截圖”,似歷史記憶中的一個個“快閃記憶體”。將華夏文化,實現永久儲存。

每一個國家版本館都是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所設計建造。文潤閣,山水入眼皆有歷史的厚重,宋韻文化傳承。

在這裡,一種韻味,兩端風姿,溫潤而靈動,只此青綠,一眼千年。

走進文潤閣,其點睛之筆便是那一排高大的青瓷屏扇門。它們的設計靈感源自宋代屏風,選用碧色的龍泉青瓷精心製作而成,兼具江南水鄉的溫婉氣質和玉石般的潤澤質感,可以自由地轉動和開啟。

穿越光影縫隙,漸變的梅子青讓建築顯得靈動、深邃、雅緻,讓影韻有跡可循,與館內的水榭樓臺交相輝映,遠看猶如一幅《千里江山圖》。

文潤閣,在最初構思之時,並沒有現成的範例可供借鑑,聰慧的設計師們卻巧妙地從宋畫中的山水意境汲取靈感,將其作為美學參照。

人在閣中走,宛若畫中游。以時間執筆,宋代園林的風韻,以新的面貌,“走”出古畫,“走”到了現代,來到了文潤閣,傳統與現代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它們相互交融、彼此輝映,在這裡凝成了新的“傳世之作”。

每一個版本都是文化的載體、文脈的印記。文潤閣內部更是猶如一處洞天福地,靈氣充沛至極。這裡的靈源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