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聽了又是一陣苦笑。進燕京城的第一天,得知整個燕山府快要餓殍遍野,林沖就知道事情大條了。要說這燕山府。原本可是沒有多少餘糧餘錢的。遼人最終能投降,便也是因遼人手中餘糧不足,互拼消耗比不得國庫殷實的大宋朝,才在逼不得已之下乞降的。所有的貴重物件都被倖存又封了大官的遼人席捲一空,整個燕山府幾乎都要在霎那間癱瘓了。
這種狀況下,原本從朝中各個街門遣來的父母官們,便都一個個都成了守財奴一般的人物。先是有人拿著州縣軍政大員的大印巧取褫奪?,甚至還有強搶民家女子蹂躪的事件發生。後這些人又見無油水可撈,便都一個個地成了啞巴,聾子。傳聲筒。除了不停的給林沖報來各種各樣的壞訊息,其他的什麼都不做。
無奈中,林沖關鍵時候痛下決心,整個燕山府實行軍管,大力約束各處的大老爺們,又在燕山府各處開設粥棚,先顧了百姓們的吃喝再說。只是這燕山府的百姓實在太多,而軍士們可不能被餓著。尋常百姓根本就吃不飽。若不是遼人地大量軍隊都被林沖遣到長城以北衛戍,恐怕這燕山府的暴民們早跟不願投降的遼人一起暴動多時了。
林沖的銀子,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流水介花出去的。先從最靠近燕山府的河間府開始,然後順著北黃河一路南下,過大名,再到鄆城縣。利用職權銀錢,再靠著此時與蔡京分庭抗禮的王黼的私下幫忙,沿途調動了也不知道多少州府地存糧,才算堪堪存得一些糧食。從前兩日軍士們報上來的存糧來看,也算能堅持到這季即將要種下的穀子成熟了。
這其實也算是林沖幸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佔了別人的光。早在大宋朝太祖皇帝的時候,雄州知州何承矩等提議在同遼交界的河北路屯田種稻,並提議軍士們輪番耕種,獲準。當時何承矩給朝廷上疏中提到的理由很充足,墾田除了能鍛鍊軍士們的體力外,也能同時保證北疆將士在糧草上的自給自足,為朝廷減少負擔。而這樣做在對遼戰事上的最大好處,便是能透過擴方田而增加人為的障礙,阻擋遼人鐵蹄的迅速南下。
是以何承矩被太祖皇帝任命為河北沿邊屯田使,率從各州調集來的軍士一萬八千多人,在雄州、莫州、霸州等,所、造水田,引澱水灌溉,試種水稻。由於北方霜凍期早,初期試種未能成功,遭到反對者的非議,幾乎廢止。以後,改用江東&ldo;七月熟&rdo;早稻品種,八月間成熟,終於獲得豐收。何承矩把稻穗運到東京,朝廷裡的反對派在事實面前終於改變了態度。
眼下正是栽種秧苗的好時機,林沖早就聯絡了河間府的各州縣,預備就地買來大量的種子秧苗,也用何承矩的這個法子,責令軍管的燕山府各軍偕同百姓耕作,就像後世裡的新疆建設兵團一般,好好地存上一批糧食,好渡過今冬。
正跟莫敢當對坐發愁,楊益回來了。楊益的身後,跟著一位二十歲左右,與林沖年紀相仿的青年男子。那男子一看就是頗為英武,光頭不帶帽,只是用一根普通的髮簪別了頭髮,又用髮帶綁了,粗細相宜的眉毛底下,是一雙時而精芒畢露的眼睛,高鼻樑,厚嘴唇,方下巴未留須,一身儒衫內的身子骨看起來頗為硬朗,應是從小便習武練出來的,走起路來,步幅平均節奏固定,腰桿子挺的筆直,整個人,給人帶來一種極大地穩定感,有點兒與他的年紀不相稱。但從他身上發出的儒生氣息來看,卻又明顯顯是個藏而不露的文武全才型別的人物。
剛一進門,這人便是一拜:&ldo;草民楊政,見過林大人。&rdo;
&ldo;嗯,請坐。&rdo;林沖眯著眼睛看著這個叫楊政的年輕人說到。這人給林沖的感覺與別人都不相同。莫敢當等人見他的時候,尊敬中透出親近。楊益見他的時候,是對自己高山仰止。燕山府的子民在大街上見他的時候,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