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衛景平說只寫了500字時,全場都靜默了。
「我數了數,」程悠貞說道:「有將近670字了。」
比衛景平足足多了小兩百字。
他在那裡想著一篇八股文怎麼能做到500字的,河北府的解元林一麟說道:「程兄素來被夫子誇讚文採好,必是上自伊周,下舉當朝名士,都融於尺幅裡了,考官見了驚為文魁星所作,只嫌寫得少呢。」
程悠貞笑道:「林兄過譽了,誰知道呢。」
他二人都是在國子監讀了三年書的,這次的題目對於他們來說,只要不是犯了黜落的錯誤,卷子無緣最後的評判,考個進士是很穩當的。
長沙府解元艾藻說道:「今日那篇四書題《禮之用和為貴》,我寫文章時雜念橫生,筆調沉鬱深刻了些。」
不知會不會被考官嫌棄無病呻吟。
眾考生:「……」
深刻還不好,他們還怕答得膚淺,考捲入不了考官的眼呢。
這不就是作答無可挑剔了,還要嫌自己考得不好嗎。果然人家解元對自己的要求和他們這些鬧不好要京城幾日遊的湊人頭的考生是不一樣的,眾人訥訥地又彼此打探了會兒作答,見天色不早就各自回去歇息了。
次日二月十五日,這次會試考到了第三場,這一場考的是策問。所謂的策問,就是主考官在考卷上丟擲一道難題,讓考生出對策用以解決問題的。用衛景平上輩子的話說,這就是要全面考察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了,「真所謂求實用之士者矣。」,空有花架子的書呆子不要,一邊涼快去吧。
舉業之中,不光第三場要考策問,之後的殿試考的也是策問。要是策問作答的不好,只怕來日在金鑾殿上面了聖,被問對起來也要出糗,還是撈不著好的前程的。
就往年的經驗而言,第三場的策問一般考五道題目,涵蓋經史時事,第一問無外乎要問聖人治天下之道,第二問問經義考學問,第三問問史,問史並非要問得多高大上的正史,有可能問你諸如明代錦衣衛指揮使陸炳怙寵驕橫,找皇帝冊封后宅第四妾這類的,第四問要問諫,讓你挑朝廷的毛病,第五要問農耕,問水利,問民生……這五問當中,除了第一第二問被過來人總結出固定的對答模板之外,其他三問多少都有點坑,很不好作答。
不過對於衛景平來說,他在邊關龍城郡的經歷,這回要在第五問中用得上了。
作者有話說:
還在考試。
第149章 段有財考秀才(修:顧夫子換本名)
◎就連京中的貴女們押新科狀元時,他都不是候選人之一。◎
十五日五更初, 衛景平準時坐進了考號之內。
這兩日天氣轉暖,號舍之內不用再生火取暖, 空氣清新了不少。
考捲髮下來, 衛景平瀏覽了一遍試題,第一問聖人之道和第二問的經義果然只要套答案就行,第三問問史,「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 問的是唐代宰相裴度舉賢的事, 也是尋常試題, 沒有刁難考生之意, 第四問問諫是說當今科舉作弊之風盛行如何破之, 第五問問的是去年東南三省大旱之事,後面兩問是這次策問試的重中之重, 不容疏忽。
衛景平在草稿上先行作答的是第五問,之後第三問第一、第二問, 這四問用了一天半的時間, 到次日晌午吃飯前, 他一字一字謄寫到了試捲上, 作答完畢。
等吃過午飯眯了會兒,衛景平開始思考問諫怎麼作答。現在在龍城郡師從陸譫讀書時, 陸大儒給舉子們出過策問的模擬題,講到第四問的問諫時,他特意交代不要寫得言辭過於激動,尤其是動不動就要死諫的那種尤其要不得,要平和要有趣, 但還要一陣見血扎到「時弊」上, 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