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難度很大啊!其它的不說,港臺地區的電影怎麼選片,評委怎麼看?”
“不如就大陸的,港臺多麻煩。”
“對啊,還得報內閣批准。”
“沒意思!沒意思懂麼?”
許非敲敲桌子,道:“要評這麼一個獎,我在網上就能搞投票,隨隨便便幾百萬點選,但有價值麼?
入世在即啊朋友們!明年又是十六大,電影改革肯定向前發展,而不是後退。內地與港臺的合作必將更加緊密,猜都猜得到。
香港金像,臺灣金馬,在很多人眼裡都比金雞獎重。
但他們的市場在萎縮,我們在慢慢好轉,十幾億人口的市場一旦崛起不可估量,必須要有個匹配的獎項。
另外強調一點,我不是非得做這個獎,只是事情趕到這了。誰想做,先聽我的意見。”
他頓了頓,繼續道:“再說說評選規則。
金像獎分兩輪,第一輪由選民和初選評審團負責。選民就是觀眾,評審團是業內人士和媒體人員。
他們投票選出入圍名單,每獎五個。
第二輪由專業評審團和十三個協會成員投票,評審團還是業內人士和媒體,協會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燈光、美術等等。
兩輪的評審不可重疊。
金像有點學奧斯卡,兩級架構,協會成員居多。”
“金馬獎則是三輪。
初選評審比如18人,負責挑選一個大的入圍名單。
複選還是這些人,但人數縮減,比如11人,選出各獎項的具體提名。
終選在複選的基礎上,另加入終選評審團,比如6人,達到一個單數人數,17人。
當然,金馬獎以前由於評審團長期不變,屢遭抨擊。這點我們要避免。”
許非介紹完,道:“各有各的優勢,我綜合一下。
我準備分兩輪,在港臺發展自己的初選評審,由他們進行港臺的首輪選片,擇出每獎三個提名。有特殊情況,或少或多,可申請增減一個名額。
大陸也由業內人士和媒體組成,每家媒體可以出一名評審,同樣擇出三個提名。
即內地、香港、臺灣各有一份提名名單,綜合為首輪提名。
第二輪單獨邀請評審團,投票得出獲獎者。有至少兩週的審片期,非引進片怎麼辦?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在北電、中戲放映。
最終獲獎者只有一個。
而第一輪的評審,隔幾年換一批,避免長期佔崗。”
“為什麼是三個提名?”記者問。
“初期階段,簡便為宜。如果搞五個,審片量巨大,週期會拖長,以後可以增加。”
“假如我是初選評委,看電影花錢麼?”
“選片期內,憑票報銷。”
“主辦方給報麼?”
“對,有執委會和評委會,執委會不可參與評審,評審也不可評與自己相關的作品。在討論、投票的過程中,要請公證人員公證,保留影片、文字資料,甚至可以公開直播等。
這是大概,細節還需完善,尤其是公正公開原則。”
“您決定設幾個獎?”記者問。
“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劇本、男女配角、新人導演、新人演員九個,技術類暫且不設。”
“少點吧,比如一部電影票房高,一部電影藝術性好,那怎麼選?”
“對啊,而且沒有觀眾票選。”
“有的演員紅,只是差一點沒拿獎,要不要搞個安慰性的?比如最具人氣男演員?”
“再搞個傳媒獎,突出性質,比如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
“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