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京城日報》就用了三個版介紹《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詞一樣,《渴望》傳達的是理想化企盼。每個觀眾對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劇中人物隨著觀眾的思想和感情會形成不同的渴望,從而找到共鳴。
——京城《渴望》熱”
“許多觀眾被劉慧芳的無私大愛感動,但也有觀眾質疑:我就不信有劉慧芳這種人!
現實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好人?魯小威坦然回應:‘劉慧芳不是一個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為一個模式就錯了,因為《渴望》想歌頌的是一種道德規範——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導演魯小威談《渴望》”
“為節省劇組資金,演員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攝基地,晚上8點多鐘回家。趕上天氣寒冷,卻正好拍夏天戲,攝影棚內沒有暖氣,劇組給每人發了一個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戲下場,別人問他,肚子上怎麼有塊紅記,他低頭一看,才發現是暖水袋燙起的一片紅泡。
——《渴望》誕生記”
緊跟著,整個首都文藝圈也搭上班車,無《渴望》不談,談必及《渴望》。
各種各樣的座談會一波一波開,彷彿每個人都在發聲:
“從家長裡短的內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談巷議來看,這是一部大眾文化產品。”
“劇組找到了當下人民的審美理想,與其說觀眾愛看,不如說他們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友愛、溫情和真摯。
“《渴望》不是概念化的用語言勸善,而是用感人的情節啟發良知。它靠的是人情味兒,四合院,小洋樓,四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劉慧芳的性格是有發展的,特別遇到李三斤後,她變得獨立、成長、思考,這點最為難得。”
“太喜歡李三斤了,想起來就逗!”
“看前面稍顯拖沓,拍50集有點刻意了,30集收尾正好。看到中段卻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突然又精彩起來,好像劉慧芳重活了一次。”
“沒錯沒錯,更喜歡後面的劇情。”
《渴望》神話3
京臺每天播一集,但觀眾反響太強烈,只得改成兩集。
央視又立即跟上,這股熱度像病毒一樣蔓延全國。凱麗一夜間幹掉潘紅、劉小慶,堪稱最紅的女演員——比足力健還紅。
每天一麻袋一麻袋的信,每次出門都惹得群眾圍觀,起初還挺樂呵,後來就覺得煩。
上午,煤礦文工團宿舍。
凱麗穿戴整齊,站在家門口猶豫再三,不敢開門。
她扒門縫瞅了瞅,終於邁出腳,剛走幾步,迎面過來一女人,“請問是劉慧芳家……哎呀,慧芳!”
完了!
她一捂臉。
“慧芳,是你吧?哎呀真是你,可算找著你了!”
女人操著方言,語速極快,“俺是農村來的,想留京城工作,但政府不給辦戶口,你能不能幫俺個忙?”
“啊?”
凱麗都蒙了,“這,這,我怎麼幫啊?”
“你人那麼好,一定有辦法的,俺求求你了!”
“是劉慧芳家麼?哎喲,你好你好!”
說話間,一大幫人已經圍了過來。
又一個女人抱著孩子,大聲道:“慧芳啊,這是我在路邊撿的,不知道送哪兒去,你就給收著吧,你肯定能帶好!”
還有兩口子嚷嚷,“慧芳你給評評理!昨天說了他幾句不該抽菸,好傢伙,跟我吵了一宿。你給評評理,我說的有錯嗎?!”
“……”
凱麗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