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現在不行啊,越來越講究拍長篇,成本提高,撥款又不夠,再按十五塊錢一分鐘,對生產單位就不公平了。
歷史上,這東西應該跟電影統銷統購一塊取消的,還得等幾年。
許非現在就想提,放開價格,按質定價,但跟李沐等人一分析,不太可行。
一個是你喊高價,友臺沒錢買,還是扯淡。另一個是你弄出這東西,容易往“姓資”上靠。
危險。
有了京臺打樣兒,接下來的代表也開始撈乾說。中午短暫休息,下午繼續,一直開到了夜幕降臨。
真就這點事兒,沒錢,沒人才。有了錢有了人才,啥創作瓶頸,啥作品質量,一切不成問題。
很快兩天過去,基本都臨時改稿,有意無意的提了合作這一點。央視除外,央視是爸爸。
此外,便是炫耀加低調。許非跟看大戲一樣,特過癮。
魔都臺在炫耀《封神榜》,我們有香港明星,我們有聖鬥士服裝,我們有好看的哪吒和妲己巴拉巴拉。
應該都熟悉,阿毛的歌,“花開花落,花開花落,悠悠歲月,長長的河……”
裡面的服裝經典不衰,據說最初是大陸負責,改了好幾遍,後來香港突然很強硬,說必須用我們的服裝,於是就有了商代聖鬥士style。
再後來有人挖墳,說當時有泰國資本進場,服裝是薩瓦迪卡設計的,所以才帶著內味兒……當然不知真假啊。
粵臺則在炫耀《公關小姐》,我們在跟港劇幹,我們就是行業劇,我們向全國人民展現嶺南風采巴拉巴拉。
在八十年代,粵臺也是生產大戶,一向被低估。
帶頭大哥
“我有個問題……”
張季中舉手,道:“您說作品必須受歡迎,企業才願意給錢,企業怎麼確保這部劇一定受歡迎?”
“靠品牌。京臺連續數年,每年都有高口碑的作品問世,久而久之自然產生一種品牌效應,企業才願意相信你。
還有一個叫明星效應,比如觀眾愛看葛尤,你這部劇裡有葛尤,吸引企業贊助的機率就比別的高……”
許非頓了頓,沒完全吐露。
隨著市場環境開放,明星效應無可避免。接下來的九十年代還好,到2013年後,國產劇的鏈條已經畸形成這樣:明星—電視劇—電視臺—企業。
什麼意思呢?
比如鹿劉海是頂級流量,企業對電視臺說,你們這劇沒他,我不投廣告。
電視臺對製作方說,你們這劇沒他,我不買。
製作方對導演說,你不用他,你走人。
導演說,算鳥,恰爛錢就恰爛錢吧。
更有甚者,據某汪姓編劇透露:現在不是女色時代,是男色時代了,電視臺的購片部領導全是中年大媽。
她們下劇組視察,陪吃飯的已經不是女演員,都變成男演員,而且還得帥。那我是性格演員,我不帥怎麼辦啊?拿工作人員頂上。
包括電影、電視劇的發行人員,也從一水的小姑娘變成一水的小狼狗。
略略略。
“您說製作單位和明星,那導演是品牌的一種麼?”張劭林問。
“當然!但導演畢竟在幕後,大眾和市場的目光很難關注到,除非你拍過《紅高粱》。”
“古代劇怎麼在裡面打廣告?”
“可以在片尾鳴謝。”
“出外景是不是也能用這招?”
“對,跟對方談,你們免費提供場地,我們幫你們宣傳。”
“還有問題麼?”
張副臺瞅了瞅,笑道:“好,我們進行下一項。我覺得人才不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