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尋常的蝦兵蟹將。
劉璋最後投降,非是無能,實為無能為力。
所謂的益州富饒,其實是個誤會。
益州因為交通不便,和中原地區聯絡比較少,一直到秦國消滅蜀國,派官治理,才開始逐步進行開發。
當時的益州從地圖上看,包括今天的四川、重慶、廣西、雲南,但實際上連四川的開發都沒有完成,大量的山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著,在朝廷的有效管理之外。
經歷了兩漢四百年,益州的開發其實並不充分,開發程度比較高的,主要就是成都平原,其它更多地方都是處在荒蠻狀態,被少數民族佔據著。
而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是不向國家繳納賦稅,承擔義務的,只要不發生叛亂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事實上,西南地區的叛亂是一直在進行的,漢朝並不能進校有效管理,叛亂是經常發生的,而朝廷和地方駐軍也是透過平定這些叛亂,不斷消滅實力比較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納入國家統一管理體系之中。
即便如此,這個過程到漢末也還是沒有完成。
朝廷派出的益州刺史轄區範圍內,真正比較有效控制起來的,主要就是蜀郡和漢中,其他地區的主要居民都是少數民族,是在國家的有效管理之外的。而國家能夠控制的漢族居民的人口數量並不多。
益州真正的大規模開發,第一波實際上就是漢末三國時期。
因為漢末中原和關中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戰亂,一些中原地區的居民就開始舉族遷徙,進入益州境內,益州的人口才增加得比較多了。
經過從劉璋到蜀漢的長期開發和發展,到蜀漢滅亡的時候,人口才一百萬,劉備進入益州的時候,人口數量最多大概就只有這個數量的六七成。
而且,經歷了東漢中後期的大規模土地兼併,人口依附於地方豪強,實際上就等於脫離了國家的控制。
國家必須透過豪強地主,才能將他們佔有的土地上依附著的人口變成可為國家所用的人口。而這就意味著,國家必須得到豪強地主的配合和支援,才能維護統治。
這也是漢末和三國時期形成的部曲兵的制度基礎。
劉璋的父親劉焉在到達益州的時候,益州剛經歷了黃巾之亂的衝擊,在地方官僚的主導下平定,才恢復了政治秩序。
但劉焉為了樹立自己在益州的威信,建立起個人統治,誅殺了一批勢力比較大的當地豪強地主,而他所賴以對抗這些地頭蛇的,主要就是東州兵,也就是從南陽和關中遷徙而來的中原人士。
劉焉死後,劉璋是在劉焉的老臣、地方大吏趙韙等人的支援下才繼位的,他們之所以擁立劉璋,而沒有選擇擁立比劉璋年長的劉瑁,主要原因就是劉璋性格比較懦弱,也就是三國志所謂的“溫仁”,便於他們控制,充當傀儡。
但劉璋卻偏偏不甘心完全充當一個傀儡。
繼位不久,就和張魯決裂,全部殺死了張魯留在益州的家屬,和張魯結下了死仇。
為了抵禦張魯,劉璋派劉焉的老臣龐羲出任巴西太守,負責防禦張魯,結果龐羲到任後反而和張魯眉來眼去。
龐羲畢竟還沒有和劉璋撕破臉,趙韙就直接撕破臉叛亂了。
因為甘寧等人在益州東部地區叛亂,得到了劉表的支援,劉璋派趙韙率兵前去平叛。
趙韙到前線後,先平定了叛亂,將甘寧趕到了劉表的轄區。
但是趙韙又私自和劉表媾和停戰,在益州地方豪強的支援下,回師成都,差一點就推翻劉璋。
只是東州兵知道這次如果劉璋失敗了,他們都得死,所以都拼死力戰,才擊敗了趙韙的軍隊,劉璋在益州的統治才得以保全。
所以,劉璋其實是有軍隊的,數量比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