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這兩個答案是擺明了出來的,曹衝曹丕他們做出這個選擇,雖然讓曹操詫異了片刻,但在心中卻是沒有驚起什麼波瀾來。
因為曹操的目的不在這裡。
所以即使曹衝曹丕的回答再天花亂墜,曹操心中亦是無感。
他心中早有答案。
而這個答案恰巧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不謀而合。
那就是不稱帝。
後世的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許多,最大的原因自然是當時三國鼎立。
尤其在曹操當權的那些年裡,天下的局勢十分不明朗。
後世的曹操與現在的曹操一般,他在內心深處或許都是想要稱帝的。
後世的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在曹操統領魏國的那幾年裡面,恰恰是劉備、關羽在漢水流域搞出來的軍政格局大震盪的時候,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事情,阻礙了曹操稱帝的臨門一腳。
從定軍山之戰陣斬夏侯,劉備開始獲得漢中盆地主導權開始,到曹操終於認識到漢中之於自己只是不得不拋棄的雞肋,再到劉備集團聯合巴蜀雍涼的勢力代表,仿竇融故事而稱漢中王,再到劉封孟達略定上庸三郡,再到關羽北伐威震中原。
漢水彷彿化身成了象徵“漢朝”天命未絕的巨龍,在公元219年大半年的時間裡掌握在了一個自稱漢中王的宿敵手中,這是劉備集團刻意效仿劉邦故事的體現,意圖以相近的稱號(漢王、漢中王)、同樣的龍興地(漢中巴蜀)走出一條再度興復漢室的路數。
換言之,劉備在此時刻意把自己打造成了劉邦再世。這一套結合“漢水大震盪”帶來的政宣攻勢,不可能不對整個中原士人的心態造成影響,即便漢獻帝仍舊存在,但光武帝自立河北時,亦有更始帝存在的先例。再加上,在劉備取得定軍山大捷前的一年間(218年)先後有耿紀、魏諷、侯音在許都、鄴城、宛城謀反或謀反未遂,整個天下局勢(天意民心)瞬間詭異了起來。
民心如此,讓曹操不敢冒險,所以後世的曹操並沒有稱帝。
而如今亦是如此。
如今雖然沒有劉備,沒有關羽的威震華夏,但是崔琰的謀逆之事未久,荀彧自盡也就在昨日。
曹操心中就是想要稱帝,也不會在這個節骨眼,尤其是在荀彧的靈堂前說出如此之話。
之所以這般做,確是有曹操的一份謀想。
在崔琰叛亂之前,曹操便打算先隱忍,然後放長線釣大魚。
可惜,自始至終,除了崔琰,以及那些世家中人露出了些許馬腳之外,曹操並沒有看到自己想見到的人。
曹操想見到的那些人並非是冀州的世家,他想見見司隸那邊的世家影子。
可惜
並沒有。
所以崔琰之死,並不能代表著這件事情的結束,只能代表這件事情的開始。
因為這件事情的源頭,是在漢獻帝劉協那裡的。
曹操在荀彧靈堂中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出這樣的話來,自然是引蛇出洞的了。
曹操要為自己,為自己的繼承人把九州大地這間大房子打掃乾淨一些。
可惜
曹操原本以為曹衝會說出他想要的答案的,可惜並沒有人說出來。
不過曹操在可惜的時候,心中亦是有些自得。
從自己這兩個兒子的回答中,也是不難看出他們的智慧的。
望子成龍,而當自己的兒子都是人中龍鳳的時候,曹操心中自然是有自得。
不過,既然這兩個傢伙不入坑,那曹操只好推他們進去了。
第一個被曹操選擇推進坑裡去的人是曹衝。
只見曹操在王座上低頭沉思著,不一會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