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麼,什麼樣才算是有成果呢?
從傳統意義上講,所謂有成果即“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意味著深受人們敬愛,擁有眾多門徒,並透過教育影響了許多人;立功,則表示立下了偉大功勳,當上了高官,積累了大量財富;立言,即擁有自己的著作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例如《論語》《孟子》《傳習錄》以及《曾國藩家訓》等。
在我們當前所理解的範圍內,所謂的“有結果”,通常被定義為賺到大量財富或者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而那些沒有取得這些成果的人所說的話,則往往被視為無足輕重甚至是毫無價值的廢話。
然而,這種觀點令人感到不適和厭惡。
但是,作為一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士,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從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世界上並沒有絕對正確的事物,但成功意味著要去做那些具有較高可能性的正確之事。
有趣的是,世界上並沒有一份明確的清單,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是大機率正確的。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想要實現階層的跨越,那麼底層人所說的話自然而然成為了小機率成事的代表。
正如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過的那樣,很多時候,底層人的話語不僅不應該聽取,反而應該採取相反的態度來對待。
他們越是反感、嘲笑或是恐懼的事情,或許更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一番,看是否能夠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和方法。
富人、有錢人有沒有惡人,小人,不文明不講信用之人?有,但大機率就是比窮人更文明,更懂得合作。
這就是機率思維。
所以,你現在遇到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識別對方是不是真正有結果的人。
現在套路越來越深,租個寶馬,整一身高價行頭,就讓你兩眼放光,甘願臣服,只能說你識人不夠,閱歷不足。
而歷史上的名人,已經死去,功業如何大多已有定論。所以,向他們學習的人自然也特別多,比如王陽明和曾國藩。今天我們聊聊曾國藩。
我二十七八的時候,特別流行曾國藩,市場上關於他的書也特別多。因為他相對離我們比較近,算是大家最推崇的一個,包括常凱申和毛教員。
當然大家衝著成功學來的,沒問題,追求世俗的成功,是大部分一生的意義,也只有在追求的過程中,修煉自己的道。
但,我看很多人關注的都是如何治理湘軍,如何識人用人,如何為人為官,如何打敗太平天國。
比如,結硬寨、打呆仗。
但,那時候我好奇的是,曾國藩一個自稱呆笨的人,是怎麼在36歲就做到禮部侍郎,正二品,國家部級幹部的。
這才是核心,沒有這個基礎,他就沒機會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
其實,我們覺得他呆笨,小時候背書,樑上的小偷都會了,他還沒有背會,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你要知道,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清北,而且還點了翰林,直接就是從七品,副處級幹部,在翰林憑藉兩次大考,晉升到從二品。
他可一點都不笨,我覺得他跟俞敏洪很像,看著老實呆笨,但其實大智若愚,很有智慧。
你要學他的成功學,你會非常鬱悶,因為我研究來研究去都覺得曾國藩之所以能夠那麼快發跡,核心是他立志自律,但主因是運氣。
立志,就是我以前提到的NLp神經語言影響行為思維模型,從上往下,你如果能找到並堅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人生信仰,那麼你的言行,你的能力就會不斷提升。
這個世界就是有信仰的人收割並領導沒有信仰或者找不到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