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白共同翻譯的著作《天文略》中提及了此事。而16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攜帶第一件實物來到了大明,他於166年所著的《遠鏡》就是一部專門向大明介紹望遠鏡的著作。
崇禎二年,大學士徐光啟奏請裝配三具望遠鏡,用於觀測天象,後來由湯若望監製的望遠鏡做好之後,崇禎皇帝也親自去看過,不過這個時期明軍還並沒有廣泛將這種工具運用到戰場上。
當然了,歐洲人所製作的這種單筒望遠鏡在效能上還是跟海漢民團裝備的型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至於海漢高階軍官從另一個時空所帶來的黑科技望遠鏡就更比不了了。比如穆夏柏所使用的望遠鏡,就是穿越前專門從國外軍火市場上統一採購的德制steiner(視得樂)軍用望遠鏡。從望遠鏡中他能清楚地看到對方隊伍的行進狀況,自然也注意到了正拿著單筒望遠鏡向這邊瞭望的範隆根等人。
“真是送菜到家啊!”穆夏柏發出了一聲感慨,放下望遠鏡下達了命令:“讓狙擊手進入射擊位置,目標是對方軍旗下的三名軍官,進入射程範圍後可自由開火!”
作為最早開始培養專業狙擊手的部隊之一,安南民團的戰鬥編制中一直都保留有狙擊手這個特殊兵種。而隨穆夏柏南下駐紮在安不納島的這個營裡,也配備了一個班的狙擊手編制。當然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不可能是老摩根那種高階貨,僅僅只是三亞兵工廠出產的叄零式狙擊步槍,但這種經過了兩次改型的步槍可以是這個時代生產的步槍中精度最高的,並且射程也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競爭者。
在海漢民團參加的歷次作戰中,狙擊手這個兵種都或多或少地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雖然訓練狙擊手的費用相對很高,所需的訓練期又特別長,但軍委高層還是認為這個特殊兵種在戰場上的威懾力和作用都值得投入資源,因此還是堅持保留了這個兵種的編制。
根據實戰訓練的統計,民團狙擊手在三百米距離以內的首發命中率能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比例。優秀的狙擊手在兩百米的距離上打直徑兩尺的胸靶,甚至能保持超過五成的命中率,三百米則會在此基礎上再下降三四成,而超過三百米的距離,就基本只能靠幾名狙擊手的集火來提高命中率了。不過條件允許的時候,指揮官也會讓狙擊手們在更遠的距離上進行射擊,比如四五百米,這種距離雖然命中率較低,但卻是還在射程範圍之內,集火射擊仍然有一定的機率能命中目標。
當然了,訓練中打固定靶跟戰場上射擊移動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再多的實彈訓練,也需要真實的作戰環境來對狙擊手進行進一步的淬鍊。因此每次有實戰任務的時候,指揮官們一般都毫不吝嗇地使用這個精銳兵種。
穆夏柏當然可以自己來做這件事,他帶到安不納的個人裝備中就有一把85式狙擊步槍。這種仿製前蘇聯拉戈諾夫svd式的單兵武器在中遠距離上的威力非常大,狙殺距離有超過1500米的戰例。不過穆夏柏自己也並非像老摩根那樣專業系統地學習過狙擊戰法,他對於狙擊槍的使用也稱不上專業,再加上本地也就他一個高階指揮官,需要由他來統管整個戰局,因此這個作戰任務也只能交給專精於此的狙擊手去完成。
當然了,穆夏柏並沒有指望狙擊手們能夠一舉幹掉荷蘭人的幾名高階軍官,在四五百米的距離上想要一發入魂,這機率跟海戰時三百米開外一發艦炮就打斷敵人桅杆的機率差不多。但如果能夠對敵方指揮官起到一定的嚇阻作用,干擾他們的指揮,那也算是達到了一部分的作戰效果。
荷蘭人的隊伍在三百米之外就停了下來,然後開始列隊,並且架設炮位。穆夏柏沒有急於讓防線後計程車兵們開火,而是先到了各個炮位上,協助他們校準目標。對方的火炮幾乎全是從船上臨時卸下來的艦炮,口徑大射程卻很近,至於精度就沒什麼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