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嶽仕宗望著廣場外的官道上似乎無窮無盡的部隊方陣在發愣。
他事前就想到海漢執委會親臨杭州,此次的國慶閱兵規模肯定不小,但親眼目睹來自各地的海漢軍魚貫入場,還是讓他大感震撼。
嶽仕宗沒有挨個去數有多少支部隊透過了自己所在的觀禮臺,但應該也有二三十個大大小小的方陣了。只是看後續尚未入場的部隊數目,可能還有一多半都還沒登場。
這讓他想起了前幾年在京師的一次校場閱兵。
當時大明國內國外的戰事都極為不順,朝野上下氣氛緊張。為了提振士氣,兵部特地舉辦了一次閱兵活動,皇帝和各部官員都到場出席,禮部還特地邀請了一些外國使節。
以大明那時的狀況,距離京師太遠的部隊是調不過來了,所以只集中了京畿地區的神武中衛、定邊衛、營州衛、延慶衛等一些衛所的部隊,加上御林軍和各個王府的儀仗衛隊,勉強湊了幾千人馬。
而對於那次閱兵活動的觀感,各方評價卻是褒貶不一。
皇帝和內閣官員們都認為明軍部隊“士氣高昂、戰意堅定”,而一部分去過一線上過戰場的官員,則認為這些部隊裝備落後,難以與海漢這個級別的強敵正面一戰。
至於被請來接受震撼教育的外國使節,普遍反應平澹。雖然當面沒說什麼難聽的話,但後來私下的評價卻是普遍認為大明大勢已去,搞這種閱兵活動只是自欺欺人之舉。校場上看似威武雄壯,但拉上戰場就從未有過勝績。
當時嶽仕宗尚不明白差距何在,只認為有些人可能誇大其詞,拔高了海漢軍的實力。但今天現場觀看了海漢的閱兵式,他終於明白當初聽到的那些對明軍負面評價已經算是很客氣的說法了。
觀禮臺上有專人一直在作介紹,每支登場的部隊來自何處,曾有過哪些歷史戰績戰功。這登場亮相的幾個大區,其部隊戰績估計超過一半都是在原屬於大明的地盤上取得的。
用來裝點門面的儀仗部隊,和真正在戰場上錘鍊出來的常勝之師,只消一眼就能看出來巨大的差別。
皇帝、朝廷高官,以及曾經的嶽仕宗,會對當時參與校場閱兵的部隊感到滿意,只是因為還沒有見識過真正強大的軍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