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炮臺的歸屬權還並非大明官方,而是海漢人組織的地方民團。
在經歷了這個小插曲之後,放鬆了精神的客商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一批批的貨物在競價中各歸其主。當天下午,李奈以二千七百元流通券的價格拍下了此次競拍中唯一一面尺寸達到二尺的海漢銀鏡,同時也創下了這次拍賣中價格最高單品的紀錄。
而同樣被眾商家所矚目的貴重商品,限量定製的丁卯年特別紀念套裝玻璃文具,最後並沒有拿出來進行拍賣,而是以五百元一套的“低廉”價格分別發售給此次來到勝利港的各個商家,以答謝眾人千里迢迢來此捧場的情誼。
這套文具不僅有精美錦盒的外包裝,同時還附上了落款為“海漢商務部”的認證證書,並且每套都有獨一無二的收藏編號以證明其價值。李奈認為這套東西在目前的廣州市面至少能炒作到千兩以上,如果能運到江浙一帶,以那邊多如牛毛的富商消費群體而言,這玩意兒賣出天價都不稀奇。
在為期兩天的拍賣會結束之後,這批廣州來的客商在勝利港總共出售了兩萬餘元的貨物,而購入的海漢工業品和少量農產品的總額竟然超過八萬元,貿易順差十分驚人。而客商們對於花出去的這些銀子並不心疼,他們很清楚自己採購的這些貨物在運回廣州之後,所將獲得的利潤也同樣會多到以萬兩計。
而為了答謝客商們為本地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執委會也不失時機地又舉行了一次慶功宴,宴請了所有的客商。如同他們在駐廣辦曾經見過的那樣,海漢人的宴席一如既往的奢華,桌上所用的器具有九成以上都是玻璃器,而且室內所用的那種非火非燭卻又十分明亮照明燈具更是讓客商們感到非常地好奇。
執委會將每一次與外界的接觸,都當作了向外推廣海漢文化的機會,這其中當然也包涵了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內。在勝利港待了兩天之後,哪怕是當初對海漢人心存疑慮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些短髮短衣,帶有北方口音的海漢人的確是真正的“文明人”,這種文明不僅僅是體現在待人接物上,更是從他們生活工作的各種細節中表現出來。海漢人雖然選了這麼一個偏僻的地方落腳,但他們的生活品質可以說保持在大多數的大明士紳之上甚至連擦屁股的手紙都比自家用的更好。
唯一讓他們不太能理解的是,這些有錢又能幹的海漢人,為什麼想辦法不給自己修建好一點的居住環境,而全部都擠在一個小小的寨堡中,過著類似於軍營的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