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節(4 / 6)

槊,是年輕藩王親自下令,幾乎等於掏光了徐家家底才聚攏起來的一個數目,如果不是北涼軍律不準騎將自恃身份用槊,加上過慣了苦日子也是窮怕了的徐驍在春秋戰事後期,有意在兵庫民間大肆收集長槊,否則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廊道之中,這支爛陀山僧兵組成的流州步軍,嚴陣拒馬。

最前是攢槊外向,寒光如雪!

三百人為橫隊,排出三列。

第一隊持槊跪坐,長槊斜舉向前。第二隊平端長槊前指,第三隊架槊於前隊士卒肩頭,同樣向前傾斜。

三列槊尖成林遮蔽之下的前方,其實還有雙手和肩頭死死抵住巨大盾牌的兩排健壯僧兵。

馬槊拒馬之後,便是每排兩百人分出四列的高大僧兵,手持斬八百馬陌刀。

大戰在即,八百人坐地休憩,甚至連北莽騎軍吹響衝鋒號角,在沒有得到主將命令前,八百陌刀手依舊不得持刀起身,務必最大程度蓄留體力。

一旦長槊拒馬僧兵皆亡,便要這八百陌刀僧兵列牆向前。

顧大祖曾經豪言我南唐陌刀之前,人馬俱碎!

在這之後,便是兩千與僧兵隨行的流州邊軍,加上三千爛陀山僧人,配有五千張硬弓勁弩。

步陣對敵騎軍,真正首先阻滯騎軍衝鋒,其實還是這五千名雖然陣型靠後的弓弩手。

謝西陲在下令拒馬結陣之後,沒有繼續停馬於步陣最後方。

而是下馬走到弓弩手之後,摘下懸在馬鞍側的那張盾牌,然後他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站在剩餘僧兵集結而成的步陣最前方。

呼嘯如雷的北莽騎軍,沉默如山的流州步陣。

就在這條不知名的廊道中分生死。

後世史書,無論是濃墨重筆渲染,還是輕描淡寫而過,無一例外,都會以“六戰六卻”為此戰蓋棺定論。

戰事之慘烈,寥寥四字,已是無以復加!

第408章 鐵騎皆入流州

北莽在太平令擔任本朝帝師之後,對於如何攻打戰馬難躍的巨城雄鎮,已經今非昔比,第一場涼莽大戰中,董卓攻破離陽邊陲第一鎮的虎頭城,種檀連破幽州葫蘆口臥弓鸞鶴兩城,都是明證。不但如此,志在吞併中原的草原騎軍,對於如何破開密集步陣,這些年亦是鑽研頗深,春捺缽拓跋氣韻對此更是極有心得,此人在正式投軍之前一場畫灰議事中的君臣奏對,專門就騎步之戰洋洋灑灑萬言,細緻入微,讓熟諳兵事的北莽女帝大為讚歎。

南朝邊軍在太平令力排眾議的推廣下,幾乎每名萬夫長身邊都會多出一兩位來自西京樞機堂的軍機幕僚,這些人物大多年輕不大,屬於那種洪嘉北奔帶給南朝的春秋遺少,算是家族紮根草原後耕讀傳家至第三代的讀書人,出身草原北庭的青壯怯薛衛也有,卻不多。絕大多數邊軍大將對此都嗤之以鼻,視為繡花枕頭的監軍角色,真正願意重視這撥年輕人的南朝廟堂頂尖權貴,其實有,大將軍楊元贊,可惜已經戰死於幽州葫蘆口,當時楊元贊身邊攜帶了大批西京樞機堂初次培養出來的年輕俊彥,多達百人,卻一併淪為被築起京觀的累累白骨,老婦人雖然最後用虎頭城劉寄奴的屍體換回楊元贊在內的數顆頭顱,但就楊元贊沙場殉國後的諡號一事,表現出罕見的吝嗇刻薄,連象徵性下旨安撫楊氏子弟的舉手之勞都沒有去做,傳言這位皇帝陛下甚至還曾指著石灰匣中那顆死不瞑目的老帥頭顱,與站在身旁的太平令坦言,楊老兒的確該死,毀朕十年基業!

在五位南朝萬夫長碰頭商定是否打這一仗的時候,一名品秩不高的樞機郎憑藉馬欄子的描述,便極力建言分兵兩路,三萬騎強攻廊道,兩萬騎繞路南下馳援老嫗山。五名來自不同軍鎮關隘的北莽武將只有一人答應,其餘四人都拒絕這項過於保守的提議,那位來自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