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思殿文字外庫,專主出外傳宣皇帝詔旨,逐漸為宋徽宗所寵信。
中大觀三年,梁師成得進士甲科,此後歷任都監、節度使銜、太尉等職。
宋徽宗本來是把他作為下等奴僕的,卻因此提拔他為近臣,凡是皇帝詔令都出自他的手,他選那些擅長書法的小官練習模仿徽宗的字型,摻雜在詔書中頒佈,朝官不能辨別真偽。
梁師成實無文才,但卻自我標榜,自稱是蘇軾流落在外的兒子,可蘇軾哪裡可能有這樣的兒子一個?
“陛下,就算是害怕耗費國力,我等也可小改黃河,降低損耗即可!”
宋徽宗立刻又來了興趣道,“說,怎麼個小改法?”
“可兩面改,一者西北中原黃河兩岸多有鹽鹼土地,可引黃河水引黃泡鹼,以豐地力,開闢良田,二則可想辦法治理水患。”
“臣建議,在拓寬黃河河道之基礎上,深挖下河,疏通出海口,昔日大禹治水,以疏為主,無非就是拓寬河道,深挖河床,高築堤壩,縱他有天河下來,也是無妨。”
“不可!不可啊!”
聽了梁師成這句話,李綱也瘋了!
因為下河海口比內地高出足足五尺,你疏海口了,海潮直接內浸,海水可是含有大量鹽鹼的,一旦侵入土地,那就立刻會鹽鹼化成鹽鹼地,內地的耕地根本沒法種了,這種害處更大。
“如何不可,引黃泡鹼之法,古時有之,為何今日不可?”
蔡京則是引經據典的開始反駁起來。
可這“引黃泡鹼”的危害著實也是不小的。
在雨量少、蒸發強的氣候條件下,西北地區引黃古灌區一帶的土壤自古就存在鹽鹼化的現象;事實上,引黃古渠的作用之一就是透過引進黃河水來溶解、洗刷鹽鹼,改良土壤。
然而,由於過去部分割槽域大水漫灌、有灌無排,使地下水位升高,導致鹽鹼向表土積累,加劇土壤鹽鹼化。
只要反鹼後,農田地面表層覆蓋著一層白色的顆粒狀物質,人走在上面,會發出碎裂的聲音,等到播種時節,往往需要翻整幾遍,才能找到適合的土層。
早在清朝統治的前期,開封府管轄幾個縣的土地鹽鹼化問題,就已經非常嚴重了。對此,清朝一直無可奈何。
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後期,當時的河南巡撫還提出了“引黃泡鹼”的計劃,結果情況愈演愈烈,從清朝統治後期到建國之前,100餘年時間裡,由於局勢持續動盪,蘭封縣、考城縣的土地鹽鹼化問題,一直沒解決。
而宋朝當時對於黃河的政策是“引黃淤灌”,是針對黃河下游地區的,是將含沙量大的黃河水引入黃河堤壩後的低窪地區進行沉澱,清水用於灌溉,淤積下來的泥沙使低窪地區地勢提高,它是一舉多得的工程措施。
但是,一旦如奸臣所言,黃河此條大河上下,就要被禍害的沒有一處好地方了!
“聖上,臣有話說!”
工部尚書此時也站了出來,開始給宋徽宗結實鹽鹼地的形成。
由於古代科技水平不高,生產力較為低下,對於自然的索取通常是靠最原始的方法,即便是一日三餐所需的食鹽也是將井水或海水裝在器皿中並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待水分蒸發完之後就會有鹽漬,將這些鹽漬收集起來就是古代集市上流通的食鹽。
鹽鹼地的形成其實與古代曬鹽的“工序”類似,華北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就如同一個個巨大的“曬鹽場”,由於這些地區降雨量偏少,引入黃河水灌溉以後,這些被引來的水基本上沒有透過地表徑流流出,而是一部分被蒸發掉,另一部分則補給了地下水,這樣就造成了水中所含的鹽分長期在同一個區域積累,而地表土地鹽鹼化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引黃河水灌溉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