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這支部隊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
在明末,鐵軍一直是明朝軍隊的主力。據荷蘭人稱,鄭成功在對臺灣的攻堅戰中大量使用這種鐵人。清史稿記載,鄭成功曾用以鐵軍為主力的軍隊一度打下鎮江,瓜州等地,幾下南京城。甚至在後世,閩南地區有俗語“鐵人都倒”來比喻某物勢不可擋。
當初在演武亭中,鐵人軍的所有士兵都需要舉起500筋石的重物,以展示他們的力量。同時,鐵人軍還配備了堅厚的鐵盔、鐵鎧以及其他鐵製守備,箭無法穿透。另外,士兵們在面部只露出眼睛、耳朵、口鼻,以五彩妝畫的鐵面形象示人,手持斬馬大刀。每個士兵都攜帶兩種武器,專門用於砍馬腳,只有這樣的兵士組成的這支部隊,才能被稱為鐵人,他們的口號是“有進無退”。
狄泉也是沿用了這種訓練方法,再讓他們配合團牌手,訓練步兵打騎兵戰術。
歷史上鐵人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它的組建大大提高了鄭軍的戰鬥力。1659年,鐵人軍在瓜洲和鎮江抗擊清軍的戰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收復臺灣的戰鬥中,鐵人軍更是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剛開始與駐守在臺灣的荷蘭軍隊交戰時,身披鐵衣的鐵人軍使荷蘭人大吃一驚。鐵人們身體上部和頭部都套著鎧甲和鐵盔,手臂和腿裸露在外邊,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防禦來復槍的子彈而且行動仍然很靈活。
鐵人軍使用各種不同的武器,有些持弓負矢,有些左手持盾右手執刀,還有許多揮舞著鋒利的大刀。面對荷蘭軍隊密集的射擊,他們以大無畏的勇氣衝向敵人的陣地,雖然許多人被打倒了,但他們沒有絲毫退卻,一直勇往直前,直到殺退荷蘭守軍為止。
經此一役,鐵人軍使荷蘭殖民者聞風喪膽,似驚弓之鳥。而鐵人軍則愈戰愈勇,用大刀長矛將擁有長槍大炮的荷蘭人趕出了臺灣,在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而在宋代,這個步人甲幾乎發展到了極致的朝代,狄泉組建重型步兵更是非常容易的,而且狄泉還給他們配備了火器其戰鬥力更是成倍提升。
至於盔甲,狄泉直接用了宋代步人甲,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
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透過可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而且,狄泉還根據了騎兵的特點給他們打造了一些戰法,對付騎兵無往不利,畢竟歷史上在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型依託壕溝堡壘,和具裝騎兵屢屢擊敗金朝騎兵。
不一定步兵打騎兵就是打不過,重要的還得看是個怎麼打,騎兵也有騎兵的弱點,步兵也有其萬金油的過人之處。
要不是許貫忠說要在孟子嶺直接吃掉徐徽言和這些精銳部隊,狄泉才不肯把這精銳部隊派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