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明朝的慣例,殿試於醜、辰
、戌、未年會試之次月舉行,洪武年規定是三月初一舉行,成化以後則逐漸改為三月望日舉行,即三月十五舉行。
會試在奉天殿舉行,“臨軒發策、讀卷、題名、發榜、傳制,皆天子親行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嘉靖就是個可以將這套程式省去的皇帝,縱觀整個大明歷史,有一個鮮明特色,明君壽命都很短,昏君壽命長又特別能折騰,主要代表就是嘉靖與萬曆。
當然,所謂“皆天子親行”也是不可能的,像閱卷、讀卷這樣的流程必須由大臣協助,隆慶帝此時便在考慮讀卷官的人選。
按一般的慣例,讀卷官非執政大臣不得參與,通常來說,閣臣全部參與,九卿通常也會入選,詹事府與翰林學士偶爾也會加入其中。
被選為讀卷官,也是天子信任的表現。
隆慶帝並不專斷,四位閣臣李春芳、高拱、張居正和殷士儋定了之後,接下來便輪到六部尚書,因禮部尚書需擔任殿試提調官,吏部尚書張居正為閣臣,兵部尚書郭乾、工部尚書朱衡、戶部尚書張守直與刑部尚書劉自強是接下來的四位人選。
隆慶帝接下來又點了通政司、督察院與大理寺的主官,這是傳統,眾臣都沒有意見。
而其餘人選隆慶帝則請幾位閣臣推薦。
張居正薦舉了呂調陽。
高拱則薦舉了張四維。
張四維是山西平陽人,高拱雖出生於河南新鄭,祖籍卻在山西,張四維便透過這一層老鄉關係與他搭上了線,一步步晉升至吏部左侍郎。
對兩位信臣的推舉,隆慶帝當場允了,之後又與諸臣商定了殿試中的一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