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
到了夏季麥熟的時候,小棗也長成了青色,個頭也長大了很多。
這時候會出現一種火龍蟲,專門啃食小棗,這個時候又要打藥。
火龍蟲的耐藥性很強,往往人們會不止一遍地打藥。
到了小棗即將成熟的時候,雨季也來臨了。這時候的棗如果被雨水打溼,就會出現鏽病,這個時候就要給棗樹打一遍藍礬。
藍礬和適量石灰混合在水中,打在棗樹上,幹了之後,整顆棗樹都會呈現藍白色,這樣就不怕雨水了。
棗樹從開花到小棗成熟,需要打近十遍藥,把小棗拿來直接吃是有些不衛生的。
但是農村人沒有那麼講究,棗熟了,一邊打棗也就一邊吃了。
秋收時節,棗樹徹底地熟了,人們的大秋勞動也開始了。
一般情況下,一塊地,種上兩行棗樹,其餘的地方就是種玉米。
人們會先把玉米收了,把玉米秸也清理乾淨,騰出地方來打棗。
在收棗的過程中,打棗是一件比較辛苦的活,一般都是男勞力來做。
他們手裡拿著竹竿,一杆子一杆子打下去,把棗打下來的時候,還不能把樹枝打折,也算是一個技術活。
打一天棗,就得一天仰著頭,脖子會很酸。
女勞力和小孩主要負責拾棗,由於棗是被打下來的,會飛得到處都是。
飛得太遠的棗叫蹦花,需要一個人專門去拾,剩下的人主要在樹行子中,和樹行兩邊拾。
有的老太太會一邊坐著一邊拾棗,一邊喊著累,一邊又說一年都能這樣拾棗就好了。
在她們眼裡,這拾的不是棗,而是錢。
後來人們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苫布。
買二十米長苫布,儘量地寬一點,這樣直接鋪在棗樹下面。
再一打棗,棗就會直接落在苫布上,打完鋪苫布的幾棵樹後,把苫布從外向內一掀,小棗都會集中到樹行中,成為一個大棗堆。
這樣,除了拾拾遠處的蹦花,所有的棗都集中在一起了,直接用簸箕收到袋子中就行,然後用小推車把棗推到家裡就行了。
李寧遠家分到的地比較分散,東窪有兩塊地,北窪有兩塊地,梨樹行還有一塊地,道東道西分別有一塊地。
因此,棗樹種得比較分散。
把棗收到家裡之後不是就完活了,李寧遠和張秀英需要連夜把棗中的葉子篩出來,然後再把棗倒在提前鋪好的薄上。
薄是由高粱杆和細麻繩編成的,用的時候地面上放著橫立的磚,把薄鋪在上面,然後就能把棗直接倒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