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邵侍讀年歲較輕,除了在奔跑中扭了下腳外,也沒太大的傷勢,這會兒他道:「大震之後多半都會有餘震,先別忙著回屋裡,派個人去翰林院瞧瞧……再看朝廷怎麼說吧。」
「朝廷能怎麼說?這是天災,況且還是在京城之中,咱們這兒離宮中這般近,只怕連宮中都出了事兒。」言下之意,上頭顧自己還來不及,又怎會在意黎民百姓。
說這話的是前明高官之後,他們這些人跟前明的關係都太緊密了,區區幾個月的入仕生涯遠不足以改變他們的想法。像邵侍讀這般,已入仕十幾年的自然不同,但更多的人對於清廷還是普遍的抱著懷疑態度。
天災,尤其是像地龍翻身這種事兒,自古以來都會跟帝王不慈聯絡到一起。
像他們這般的飽學之士當然不會這般認為,卻架不住百姓愚昧,但凡稍稍點個火,就能被引導著對抗朝廷。
邵侍讀聽著同僚的話,嘆息道:「各位,翰林院的房舍年年都修繕,普通百姓家卻沒這般能耐。若是房舍坍塌,甭管人是否受傷,都得靠朝廷救援。我知諸位很多都對清廷存疑,但如今真的不是說這個的時候……」
就在這時,外頭傳來一陣喧譁,卻是九門提督派人過來了。
先詢問房屋是否坍塌,若有則再問可有人被壓在倒塌的房舍下面,倘若有重傷者,立刻擔架抬走,輕傷者則視具體傷情判斷是否要送至醫療處。
兵差告訴明史館眾人,如今京師內城的九座城門皆設立了臨時救治處,城內所有醫館的坐堂大夫都被帶到了城門處,所有藥房內的藥物都被朝廷統一徵收,不計代價的救人。
明史館這邊也是有傷者的,在兵差的指引下,傷者被送去治療了,其餘眾人則一併去了翰林院。
翰林院就比明史館強多了,掌院學士朱大人頂著額頭上的大腫包,正有條不紊的吩咐著事兒。
見明史館的人過來了,朱大人忙問:「可有人受傷?」
得知只有幾個輕傷者並且已經送去治療後,朱大人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忙喚上幾位老翰林,以及所有鴻儒,匆匆去了宮中。
雖是去了宮中,但實則路謙並未見到康熙帝,他們這些人被安排到了南書房旁的一個大房間裡。自然,裡頭桌案紙筆一應俱全,只有朱大人同幾位老翰林再度離開去面聖。
留下的人中,邵侍讀屬於品階最大的官兒,自是管著他們眾人。再之後,原先那些去治傷的人,但凡傷勢不算重的,都被送到了此處,靜候任務。
……
此時的南書房裡,氣氛異常凝結。
諸位朝廷重臣都被喚到此處議事,假如路謙能看到這一幕,就會發現康熙帝與先前的形象大不相同。
年初的博學宏詞科上,這位年輕的帝皇意氣風發,彷彿這世上再無任何難事可以困住他,即便前路漫漫,也不缺艱難險阻,但他絕對有信心戰勝一切磨難。
可如今,康熙帝卻是眉頭緊鎖,整個人壓抑到了極點,一看就知道他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戶部尚書已然年邁,此時正向康熙帝講述戶部情況,存糧是否足夠,能夠呼叫多少賑災銀兩等等。其他機構哪怕有心幫忙,也得先等戶部將賑災物資準備妥當。
朱大人進去時,康熙帝正在發火。
「朕不想聽誰有難處,只一點,先給朕將各家各戶養的府醫放出去,還有囤的藥材,朝廷全部徵收,無償給傷者使用!」
「所有大夫不準在私人館所行醫,不準私藏藥材,不準收取診金,違者重刑!高門大戶一經發現有此類情況,為官者革職查辦,為商者家產充公!」
「在朝官員除重傷者之外,其餘人等盡數原地待命,聽從九門提督號令!如今最要緊的就是賑災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