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長便可因此而被擊破了。
北宋景德初年(1004年)遼軍數萬騎攻澶州(今河南濮陽),宋將李德隆命士兵挖壕槧,以大車數十輛環列為陣,步騎兵居中抵禦,遼不能破,被迫撤退。此舉奏效後,促進了戰車的發展,大中小型戰車層出不窮。
吳用這邊製造的戰車分大、中、小三種,功能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
其中小型的是一種叫“虎車”的戰車,虎車是平板車,兩側各有一根大方木,方木上各綁附一束長槍,槍鋒伸出車頭外,平板上安有一個虎形車廂,虎口昂張。有五支長槍鋒從中伸出,全車共有七支前伸的槍鋒,由一名士兵推進,還有一種更小型號的虎車是巷戰車,這種就是獨輪車了,車身頭部和兩側各有一塊擋板。頭部擋板比兩側擋板高一倍,上部有十二個圓孔,下部沿車底板安置五支長槍,槍鋒前出擋板外,由一名土兵推車衝進。
這兩種戰車便於機動,可以在狹窄的田埂、道路、街巷中推車衝進,同前來劫糧和進攻的敵軍搏戰。也可在曠野中排成車陣,由眾多士兵擁推成百上千輛戰車蜂擁而前,衝擊敵軍的前鋒,配合步騎兵進攻。
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汾州團練使郭固創制了一種前銳後方的戰車,上置七支槍,為前後二拒,可在平川之地,“臨陣以折奔衝,下營以為賽腳”,進呈試驗,郭固因此而升為衛尉寺丞,而吳用則把這種戰車改變了一下,前方改成了衝車撞錘,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
這種戰車就是完全是結成車陣,阻攔敵軍,配合步兵的,而後面的中型戰車,就是比較像是後世
《武經總要?器圖》刊載的中型戰車,有一種象車和兩種槍車,車身較寬,安有四輪和六輪。
吳用改進的象車的車板上安有象形車廂,象口昂張,從中伸出十一支槍鋒,車底板上平行安置七支槍鋒,共有十八支槍。
而兩側則是帶有矛頭車軎,車軎,即固定戰車車軸的軸頭,能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裝飾效果,算是一種很普通的配件,將矛頭固定在車軎上,其實就成了一件兵器,使戰車在行駛的過程也能殺傷敵軍。
兩種槍車的前面都有較高的擋板,兩側都有廂板,其中一種槍車有五支槍懌前伸,兩側分別有三支和四支槍鋒伸出。另一種槍車有五支槍鋒前伸。這三種戰車主要是在野戰中排成車陣,衝擊敵軍的前陣,配合步騎兵進攻,而且本身那些前伸出去的槍矛還可以換成其他武器,可以設計箭矢,還能換成其他兵刃,而且結實程度也要比之前的小車厲害數倍,基本上不是重騎兵衝擊,都能扛得住。
還有一種虎車,屬於遠端攻擊武器,獨輪,車架為平板,木製,把手以弓形橫樑相連。平板車上臥一虎形,以三道繩索固定車上,虎形以皮革製成,外粘絨毛,形象逼真。
其虎腹中空,內建強弩,五支強弩箭自虎口伸出,虎尾為發射機關,拽動虎尾,五支弩箭一齊發射。虎腹藏弩箭三十支,可連續發射六次。車前兩端各置一槍頭,極為鋒利。此車為衝鋒車,列於陣前,每個士兵推一輛,數十百輛一字並行,如猛虎下山衝撞敵陣,千弩齊發,威力無比。
而宋軍創制的大型戰車較多,原歷史上南宋建炎元年,樞密院將官劉浩在河北創制了一種戰車,車前有左右衝角,車後有拒器,全車共編100名士兵。同年,宗澤創制了一種戰車,而吳用創造的這種大型戰車與其有相似之處,一輛車編有十一名車伕,四十四名戰兵,車前豎立兩杆,上掛皮簾,以御矢石,下安鐵裙,以衛人足,兩旁有鐵索,便於多車並聯為營,作戰時,4人推車而行,1人登車發矢,20人執兵器作戰,還有九個人在車上操作各種遠端武器,共編有四十四名戰士,最重要的是這種車全部是由鐵板打造,只留下出入口,外部還釘有鐵釘,重達近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