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賀辭又說:“他能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夏國功不可沒。”
說完,賀辭又看向司徒恭:“主上千萬瞧了夏國。夏國雖偏於一隅,但是朝中人才濟濟,比之我燕國亦不遑多讓。那夏國皇帝更是了得,不說別的,單就是將朝廷上下收服得服服帖帖便已經很了不得了。光著一點,就難有人做得到。”
這已經不是賀詞頭一次誇蕭瑾了。
他旁邊的韓將軍更提醒道:“聽聞此次夏國之所以能拿下歸德府,還是因為那火炮。火炮所炸之處非死即傷。齊國人一開始還敢跟夏國比劃比劃,可一瞧見這火炮便頓時沒了鬥志,如今能降的都降了。”
賀辭再三感慨:“也不知這火炮究竟如何製得,可惜我當初進臨安的時候未曾打聽出來。”
司徒恭不在意地擺了擺手:“有沒有那火炮,於朕而言都是一樣的。”
火炮雖好,卻不能像他手中的長刀□□一樣靈活,想殺誰就殺誰。且司徒恭也不覺得,夏國當真能憑藉著火炮那樣的死物贏得了他。
戰場上,並不是區區幾架火炮就能定勝負的。
只是賀辭對夏國忌憚已深,仍然時時提醒,唯恐司徒恭輕慢大意,小瞧對方。
司徒恭沒有見過這位只活在別人嘴中的夏國皇帝,不過他對蕭瑾卻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這也是他此次隨南下的原因之一。
司徒恭想見一見蕭瑾。
聽得再多不如親眼一見,若不見面,他實在拿捏不準用什麼態度對待蕭瑾。
可未見過,司徒恭從賀辭他們口中勾勒出了蕭瑾的模樣——大抵是個沉穩有方、運籌帷幄且深謀遠慮的君王。
燕國對夏國起了微妙的變化,這點蕭瑾是不知道的。他如今已經移步至潁州了。
潁州離歸德府最近,且這又是夏國的土地,已經被顧準南牢牢的握在手中,所以蕭瑾也不太擔心此處會有危險。
將軍開戰這樣的大事兒,蕭瑾自然也得參與的。他十多日前就從臨安府動身,在潁州前線坐鎮,給前頭的將士們鼓舞士氣。這次夏國與齊國開戰,可謂是佔據了天時地利和人和。
一來如今正值夏日,連日晴朗,從不曾有過風雨;二來齊皇最近做的那些事引發了眾怒,百姓不堪言,卻恨極了朝廷,見到夏國的軍隊打過來的時候,有些縣城裡頭根本連反抗都不成反抗,直接投降。
態度之乾脆、之果決,讓不少夏國人目瞪口呆。
可這樣白撿來的城池他們又怎麼可能會不要,夏國的原則一向是不掠財物、降者不殺,進了城之後也一直是這麼要求的。因夏軍素質好,城破之後,裡頭的民眾對他們也接受良好。
誰當皇帝不是皇帝,反正他們卻都是要做一輩子的農民的。
本來過的就不是人該過得日子,如今反賊比朝廷還要體恤他們,那他們為何不支援反賊呢?
蕭瑾千算萬算,沒算到這麼一個發展。
他甚至都已經做好了久攻不下,再利用民謠大肆宣揚齊皇“不堪事蹟”的準備了。
其結果就是;他瞎準備了一通,根本用不上。且蕭瑾時不時地還能聽到當地百姓口中得知他們是如何評價齊皇了——公私不分、是非不明,最可惡的是,他們用銅錢用的好好的,結果一股腦全換成了紙鈔。這不是坑他們的錢嗎?
蕭瑾聽到實在可惡的地方,也會跟著罵兩句。
說真的,沒來齊國之前,蕭瑾也不會想到,齊皇那個濃眉大眼的人竟然還會有這麼不要臉的時候,還做出那麼多不要臉的事來。跟他比起來,蕭瑾怎麼看都算是個千古明君了。
可就在夏國靠著火炮快要攻進了開封府,卻在前往開封的途中受阻。
齊國的確好打,但也不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