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3月5日,大明崇禎四年二月初三,儋州城。+,
二月初四便是農曆節氣中的驚蟄,近期正是迎來春耕的時候。海漢農業部早在開年的時候就已經從三亞運來大量稻種,在儋州地區進行育秧繁殖,儋州城外一部分提前完成深耕的農田已經開始插秧作業了。
儋州城的農田所屬遠比三亞地區複雜,這裡既有大大小小的地主,也有擁有少量田地的自耕農,因此管委會在推行海漢土地制度的時候所遭遇的壓力也相應大了不少。好在去年藉著海盜奪城這個武器,已經清理了絕大部分對海漢持有敵意的大地主,剩下的這些人雖然並不甘願,但多數還是選擇了與海漢合作,參與海漢農業部所組織的“農場式耕作”。
所謂的農場式耕作,也就是由海漢提供優良的糧種,制定區域農作物種植計劃,以大規模的集體耕種方式和科學的操作方法來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而參與這種合作的田地所有者,只要將名下的土地交給農業部來打理,其土地上的收成所需繳納的賦稅比例要比往年略低一些,而且海漢商務部會以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提前預定這些農產品,這樣農戶也無需擔心收穫時節市面上價格波動影響到自己應有的收入。
除了這些措施之外,海漢農業部手中所掌握的各類經濟作物種植方法,也是讓本地的土地所有者們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目前儋州市面上的油料、香料、新奇的瓜果,幾乎都是來自三亞,價格也比以前從南洋運來的貨要便宜了不少,而海漢農業部在儋州的宣傳內容中,就有向合作農戶推廣經濟作物種植技術的方案,這對於想依靠田地獲得更多收入的農戶而言,的確是難以抵擋的誘惑,畢竟種植這些作物的收入,要比單純種水稻和蔬菜高多了。
對於17世紀的農業社會來說,安撫好農業人口的情緒就是保障社會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儋州這地方雖然書院眾多,文教興盛,但農業人口依然高達七成左右,因此管委會要維持本地的安定,在農業方面就必須要有所建樹才行。管委會考慮到將土地直接收歸公有可能會招來強烈的抵制,在徵求了執委會的同意之後,還是決定先在儋州推行海漢的集體耕作方式,在鞏固了本地的統治基礎之後,再逐步完成對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但對於儋州本地眾多的文人來說,城外的土地怎麼種、種什麼、收成將會如何,跟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關係。這些人所關心的往往就是眼前的書本,以及下一次的科舉考試——當然現在還得要加上海漢人的招聘選拔,畢竟只要能在海漢人手下謀個差事,也同樣能享受到衣食無憂的生活。
不過也不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心思都在這上面,張千智一大早便被同舍的人叫醒起來作準備,他與另外五名書院學員今天都要隨黃子星一起進城,前往南海酒樓參加儋州管委會主任張新的壽誕宴會。當然他們這幾個人雖然是以拎包小弟的身份去的,但實際的任務卻是要在南海酒樓內外放置一些引火之物,屆時伺機制造混亂,好讓混在賓客中的刺客動手刺殺海漢頭目。
眾人收拾停當之後,黃子星就出現了,他是特地在出發前來給這幫人打氣的:“諸君,今日之事,乃弘揚正統,維護我大明的義舉!且事成之後,朝廷也會有相應的封賞下來,功名利祿,一舉便可到手!於公於私,此事都值得諸君以命相搏!老夫今日與諸君共赴國難,來日若有榮華富貴,諸君也當共享之!”
張千智與其他幾人一起應聲作揖,然後檢查所帶的東西。他們所攜帶的引火物並不顯眼,也就是一些浸過油的布條而已,分別纏在胳膊上和小腿上,外衣和褲子罩著根本就看不出來。用的時候解下來團成一堆,用明火一燎就可點燃。至於火種就更方便了,每人都配發了一盒海漢出產的方便火柴,一劃即著,隨時都可掏出來使用。張千智看了簡直哭笑不得,沒想到這幫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