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從兩軍對戰轉換成了一逃一追的局面後,勝負其實就已經失去了懸念。明軍當下所能做的,便是儘快脫離戰場,保住尚未折損的有生力量。
但舟山號等海漢戰艦冒著滾滾白煙,迅速從下游追了過來。
眼見敵軍以超快的速度銜尾而至,那真是讓人十分絕望。有些逃得慢的船一旦被趕上,就不免會吃到一波火炮攢射,即便及時跳江逃生,能倖存者也不過十之二三。
好在鎮江江段有許多沙洲分佈在江心,把江面切割成一條一條,兩岸也有包括京杭運河在內的多條支流,為熟悉環境的明軍水師提供了多個逃生方向。
這其中有不少水淺狹窄的水道,是船體龐大吃水較深的海漢戰艦不敢輕易駛入的地方,只能眼睜睜目送明軍的戰船藉著這些水道脫離戰鬥。
這一戰海漢軍雖然未能全殲出戰的明軍水師,但也著實給對方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最終成功逃離戰場的明軍戰船僅有不到一半。
仍在下游的運兵船、補給船,在戰鬥結束後從江中撈了不少明軍水兵起來,約莫有數百人之多。
這些能撐到獲救的水兵都算是幸運兒,淹死在江裡的人數估計得有好幾倍之多,在戰場下游長達十餘里的江面上,到處都隨波漂流的屍體。
海漢軍的戰損也很快就統計出來,突前的四艘偵察快艇僅有一艘脫身,另外三艘應該都是在交戰之初就被明軍擊沉在了上游。
兩軍主力交戰的過程中,海漢軍有兩艘探索級戰船沉沒,此外還有四艘因為損毀嚴重已失去航行能力,戰死及失蹤人員超過兩百人。
對於海漢軍而言,這樣的損失在近些年的水面作戰中算是相當嚴重了,不過也還遠遠沒到讓此次出戰的艦隊傷筋動骨的程度。作為艦隊核心戰力的舟山號和四艘威嚴級戰艦,均未受到太大的損傷。
好在北岸就是揚州地界了,這些戰俘和傷員,都可以就近送到揚州暫時安置,當地官府前幾天就接到了通知,應該也早就已經做了相應的準備。
艦隊中受損嚴重的船隻也會被拖往當地進行修補,雖然多半不能及時恢復戰鬥力,但至少有望維修到能夠駛回舟山港的程度,那裡的造船廠才具備相應的大修能力。
但就此告一段落的僅僅只是水面上的戰鬥,在擊潰了明軍水師之後,顏楚傑所率的這一路人馬還將承擔起攻打鎮江城的任務。
鎮江城始建於東漢末年,由孫權選址江邊的北固山,組織修築了一座名為鐵甕城的軍事要塞。
經過歷朝歷代千餘年的整修擴建後,如今的鎮江城面積已經比初建時擴大了二十多倍,城牆周長十二里,高兩丈六尺。而鎮江府衙,就坐落於千年前鐵甕城的原址上。
東南西北分別有朝陽、虎踞、金銀、定波四道城門,每道城門都有兩到三重不等的甕城關卡,城池西南有元代挖掘的運河作為護城河。這條運河的河口處,便是明軍水師駐防的港口之一。
相較於距離長江江岸二十多里揚州城,鎮江城的北側到江邊還不到一里遠,扼守長江航道的作用無疑也更為明顯。
海漢想要實現對長江航道的掌控,進而從江面上發動對南京城的攻勢,鎮江是必須拿下的目標之一。
四月十八日,海漢軍開始在距離鎮江城十餘里的下游江岸實施登陸。
在小股偵察兵確認了江岸附近沒有明軍活動蹤跡後,數十艘運兵船魚貫靠岸。
這些運兵船搭載了來自陸七師的一個合成團,包括了步兵、騎兵、炮兵等多個兵種。攻打鎮江城的任務,便將由他們來完成。
根據南邊戰線同步過來的情報,顏楚傑得知鎮江下轄的丹陽、金壇兩縣調了部分駐軍部隊到宜興助戰。宜興縣城失陷後,這些南下的部隊離鎮江有一百六七十里之遙,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