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似玉和張嵐鶯進屋的時候,龍志舟和張邦之已經穿上了黑色道袍,龍志舟正指揮著張林貴家的孝子們準備竹子和各種薄紙、黃紙。
張林貴家中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張秀富,一個叫張秀壽。因著前段時間家中剛辦了張秀忠的葬禮,兄弟兩準備起這些東西倒是熟門熟路,那些薄紙和黃紙昨夜裡在張林貴病重的時候兄弟兩就已經提前備下了,張秀富和張秀壽將家中之前剩下的兩根竹子拿了過來,放在龍志舟身邊,明顯不夠。這會兒去山中忙農活的寨中苗民也陸續趕了回來,聽說要竹子,已經有人自告奮勇去砍竹子了。
龍志舟將那些白紙按照大小擺放好,一邊轉頭跟張邦之說著這些紙大概怎麼用。說完就撿起一旁的一根竹子,剖了起來。
龍志舟坐在板凳上將竹子剖成細竹片後,便開始曲著細竹條做起了靈堂所需的架子。
龍志舟每用細竹片綁好了一個框架就遞給張邦之,張邦之便按照龍志舟說的往那框架上糊紙。
龍志舟這邊剛用完那兩根竹子剖成的細竹片,幫忙砍竹子的人也扛著砍下的竹子回來了。龍志舟開始接著剖竹子。
很快,在龍志舟和張邦之的配合下,張林貴家的堂屋被糊了紙的竹架子隔成了兩個部分,那竹架子儼然是一架紙糊的大房子,靠裡的那邊,用門板停放著張林貴的屍身,外側都是用來給前來悼念的苗民燒紙、叩拜。
七月天本就炎熱,苗民在寨中都是穿著短袖,龍志舟和張邦之此刻卻是一身長袖的道袍,又忙活了這半晌,此刻張邦之已經汗溼了道袍,龍志舟卻只是額頭上有些汗水,身上的道袍十分乾爽。
龍志舟從自己的揹簍裡取了條汗巾擦去額上的汗珠,對張邦之道:“邦之,你先脫了道袍歇會兒,我擺好祭桌,你再同我一起取水。”
在苗疆,人過世後,頭一件事就是擺好道場,孝子孝孫們排好隊伍,去附近的水源處取一杯水帶回來放在祭桌,讓逝者在黃泉路上能有水喝,不至於口乾。
張邦之點頭應下,脫了道袍,將道袍鋪在揹簍上,放在屋外晾曬。
張林貴的棺材前頭就是紙糊的屋子,祭桌直接緊挨著那處擺放,看起來那紙糊的屋子像是從祭桌上拔地而起,直聳屋頂,祭桌兩側的竹架紙屋各留出一個門洞形狀,既方便親友瞻仰遺容,也顯得那竹子架起來的紙屋子格外浩大。
龍志舟在祭桌上擺上一個碗口大的香爐,香爐兩側各一個燭臺,龍志舟手執拂塵,唸唸有詞地從祭桌左邊的門洞進去,繞著張林貴的屍體行至另一側,從祭桌右邊的門洞出來,點燃燭臺上的蠟燭,取了三根香在蠟燭上點燃,將拂塵夾在臂彎,雙手執香,轉身向後方三拜,再是左右,最後朝死者方向三拜,將三根香插在香爐中,雙手合十又是三拜。期間,龍志舟嘴裡一直唸唸有詞。
龍志舟忙完這些,張邦之曬在外頭的道袍也差不多幹了。
龍志舟朝張邦之點點頭,張邦之會意,穿上已經幹了道袍,將張秀富兄弟兩準備的一個帶蓋的瓦罐用托盤端了過來。
龍志舟朝張秀富兄弟二人道:“孝子孝孫們開始戴孝。”
話畢,一個身穿苗服的苗家婦人拿出幾套黃白色的粗麻衣遞給張秀富兄弟兩人和張秀富的媳婦,三人將孝服穿在身上,將稻草簡單搓成一股捆在腰間,頭上圍了同款黃白色的孝巾。
似玉和張嵐鶯一人也領了一條黃白色的孝巾,似玉學著張嵐鶯將黃白色的孝巾在頭頂圍了一圈。
張嵐鶯的父母張林承和吳金鳳已經回來了,他們因為和張林貴是平輩,不需要戴孝。
寨中的小輩們都穿戴完畢,龍志舟朝外頭點頭,外頭候著的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