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想了一下,覺得荀攸的話有理:“嗯。如果我們北上,就不得不留下一定的兵力防守公孫度,我軍兵力本身就不多,分兵恐對我軍不利,距離太遠,分兵後不能相互照應,與我們攻打無慮縣的分兵可完全不同。”
“如果……還有兩個月時間才入冬,如果我們奇襲遼東襄平,能否得手?”劉鑫突然提出這個看法。相對於明春分兵防守公孫度,他更希望入冬前解決掉公孫度,明春便能一心一意對付丘力居了。
“我亦是這個想法。”賈詡對劉鑫的看法表示支援:“子龍擊敗遼東柳毅於險瀆縣,險瀆縣距離襄平約兩百二十里路,那柳毅敗退之時,必會原路返回,可問題時他來時不是過最近的浮橋,而是繞道北面將近百里的浮橋過河,那麼他回去的路程至少在三百里以上。他率領的是步兵,又是殘兵敗將,這個路程起碼趟七天以上。”
“如今已過四天,還有三天時間他才能回到襄平。而我們要奇襲襄平,只能以騎兵快速奔襲,趁公孫度沒有防備之時,突然襲擊,一戰可定,我們的騎兵只需要花一到兩天時間便可以到達襄平,時間上還來得及。”
如果派騎兵前去的話,唯有張遼的手下的一萬輕騎最合適,一則速度快,二則沒經歷大戰,養精蓄銳。想到這裡,劉鑫心裡已經傾向於試一下,就算是失敗了,大不了退兵,也不會有大的損失。
“可是,那柳毅吃了敗仗之後,如果已經快馬回報公孫度,公孫度必有防備,我軍豈不沒有機會?”張遼提出了一個疑問。
“不!”賈詡否認了這個說法:“我們仍有機會,公孫度最倚重之人有兩個,正好一文一武,便是陽儀和柳毅,柳毅此人曾東征高句麗,立下戰功,但此人狂妄自大。如果他打贏了,他一定會先快馬向公孫度回報戰況,宣揚戰功,但打輸了,他必畏懼公孫度,不會回報戰況。以我看,他正在悠哉地想著,用什麼理由去搪塞公孫度。”
劉鑫聽了,點了點頭,他又看了一下荀攸,荀攸點頭表示他沒意見。
“好,既然如此,我軍就定下這奇襲襄平之計。”
“文遠、子義率五千騎兵,輕裝簡行,隨我同去,仲康隨行,儁乂、文和率餘下四千餘重步兵隨後跟上。子龍留在無慮縣,處理無慮縣的事宜,讓子泰和元儉進入無慮城。無慮城事宜由公達決斷。”
“太守,你還是坐陣無慮吧?我隨張將軍去。”荀攸突然出言阻止,或許他是覺得以劉鑫的地位,不應輕易犯險。
劉鑫這樣安排也有無奈之處,奇襲歸奇襲,怎麼奇襲還得看實際情況。幾名大將中,能做到冷靜處事的,只有張遼、張合和趙雲三人,趙雲、張合連日征戰,過於疲倦,他只能選擇讓張遼率奇兵而去。太史慈不經歷大戰,體力充沛,許褚只戰一天,恢復也快。是以他讓張遼、太史慈和許褚隨行。
三人中,唯為張遼當得上智將,而此時的張遼太年輕了,未必能做到智取。如果有賈詡和荀攸跟隨著他,那也好出個主意,可這兩人只是純碎的文人,不擅騎馬,萬一途中跟不上大隊,那就難辦了。所以,他覺得應該自己親自去。
“公達請放心,到了襄平,由文遠和子義攻城,仲康隨身保護於我,有仲康在,誰能傷我分毫?”
荀攸想了一下,劉鑫又不會上去攻城,只是在城外看著,又有許褚保護,應該是沒有危險,他也就沒再說什麼。
安排結束後,劉鑫、張遼、太史慈和許褚四人率著輕騎五千,飛奔而去,張合和賈詡率步軍隨後。
半天時間,大軍透過浮橋渡過大遼河,又快速行軍了兩個小時,又過了一條叫小遼河的河。劉鑫聽到這小遼河之名,這才明白為什麼遼河被叫成大遼河,有大自然也有小。小遼河寬度也只有一百多步,且水流平穩,又有浮橋,大軍很輕易就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