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詩《周易視角下的袁氏紛爭:奪冀州與決漳河的謀略與命運》:
(一)《袁氏紛爭》
周易洞察世間機,袁氏相爭亂戰旗。
奪冀雄心謀略顯,決河妙計運思奇。
風雲變幻皆成幻,命運沉浮未有期。
史冊留名傳後世,興衰榮辱不堪提。
(二)詮釋:
詩的首聯“周易洞察世間機,袁氏相爭亂戰旗”,點明瞭從周易的角度來審視袁氏紛爭這一主題,展現出紛爭的混亂局面。
頷聯“奪冀雄心謀略顯,決河妙計運思奇”,具體描述了袁氏在爭奪冀州時所展現出的雄心和謀略,以及決漳河的奇妙計策。
頸聯“風雲變幻皆成幻,命運沉浮未有期”,表達了局勢的風雲變幻如同虛幻一般,袁氏的命運也難以預料,充滿了不確定性。
尾聯“史冊留名傳後世,興衰榮辱不堪提”,指出這場紛爭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記,但其中的興衰榮辱已成為過去,不堪再提。
整首詩以周易為視角,深入描繪了袁氏紛爭的謀略與命運,展現了歷史的滄桑與變幻。
(三)《三國演義》第32回名為“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和典故:
1. 梗概:
袁尚袁譚起紛爭:袁紹死後,袁尚自恃勇猛,在袁譚的兵馬還未到達時,就獨自引兵數萬出黎陽,與曹軍前隊交鋒。張遼出戰,袁尚與張遼交戰不到三個回合就抵擋不住,大敗而逃。袁紹聽聞袁尚戰敗,又受了一驚,舊病復發,吐血數鬥後昏倒。劉夫人請審配、逢紀到袁紹榻前商議後事,袁紹以手指表示讓袁尚繼承,隨後袁紹大叫一聲,又吐血鬥餘而死。
袁譚袁尚矛盾升級:審配等人立袁尚為大司馬將軍,領冀、青、幽、並四州牧,並向袁譚報喪。袁譚得知父親已死,與郭圖、辛評商議。袁尚讓袁譚為車騎將軍,並讓他作為前部去對抗曹軍,自己隨後調兵接應,但只給袁譚撥兵五千,且這些兵還被曹軍在半路坑殺。袁譚大怒,責罵逢紀,欲斬之。郭圖建議先留逢紀,等破曹之後再爭冀州。
兄弟相鬥曹軍得利:袁譚、袁尚、袁熙、高幹與曹軍交戰,屢戰屢敗。曹操分路攻打,四人皆大敗,棄黎陽而走。郭嘉建議曹操舉兵南向荊州,以候袁氏兄弟之變。曹操依言,命賈詡守黎陽,曹洪守官渡,自己引大軍向荊州進兵。袁譚、袁尚聽說曹軍自退,便相互慶賀。之後袁譚又心生不甘,欲殺袁尚,袁尚得知後引兵攻打袁譚,袁譚大敗,退入平原堅守。袁尚三面圍城攻打,袁譚與郭圖商議向曹操投降,讓曹操攻冀州,袁譚再引兵夾擊袁尚。
2. 主要人物:
袁尚:袁紹的小兒子,在袁紹死後繼承了其職位。他自恃勇力,但缺乏謀略,在與袁譚的爭鬥中以及對抗曹軍的過程中,決策多有失誤。
袁譚:袁紹的長子,對袁尚繼承父親的職位心有不甘,與袁尚之間矛盾不斷,為了爭奪冀州,不惜與曹操聯合。
審配:袁紹的重要謀士,在袁紹死後輔佐袁尚,對袁尚忠心耿耿,積極為袁尚出謀劃策。
逢紀:袁紹的謀士,在袁尚與袁譚的爭鬥中被夾在中間,後來被袁譚所殺。
曹操:本回中曹操作為重要的一方勢力,利用袁氏兄弟的紛爭,坐收漁翁之利,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郭圖:袁譚的謀士,為袁譚出謀劃策,但他的計策也並非都是良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袁氏兄弟的矛盾。
辛毗:辛評之弟,平原令,後來作為袁譚的使者去見曹操,向曹操分析了袁氏的形勢,促使曹操決定回軍攻打冀州。
3. 經典詩句:本回中有詩描述袁紹:
“累